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思想,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植根于“写作”的土壤中,有助于阅读与写作的平行进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步,有机结合的第一步――会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因此,实现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前提是帮助学生收集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人钓鱼比教人钓鱼好”等于给学生一些“金术”。
阅读应分为“粗心浏览应分为“粗心浏览”―细心浏览―有心摘录―仔细研究“四个阶段”。阅读不能追求“一眼十行”的速度,应该读出味道,读出深度。此外,我们应该看到,心,手。深入研究文章的粗心大意,及时与其他学生讨论不理解的问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单词和句子,收集有价值和内涵的信息。
例如,在教授桂林景观时,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首先,带领学生阅读课堂。然后,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
1.检查文中不知道的单词,自己查字典,与同桌或前后桌讨论。
2.摘录文章中自己认为比较有文采的句子,仔细阅读。
3.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章,有条不紊、有目的地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也是收集信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重要途径。
第二步是有机结合的第二步――仿写
仿写是学生写作的基本阶段。换句话说,仿写是“按葫芦画瓢”,也是最简单、最初级的写作形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引导学生模仿课文。
例如,在教授颐和园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使用丰富多彩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和描述佛香阁的段落“佛香阁建在21米高的方形平台基础上,阁高40米,有8面、3层、4个屋檐”。分析其句型并进行模仿。以下是学生的模仿:
1.老梧桐树种植在长宽1.5米的围栏中,树高16米,直径1.2米,枝叶繁茂,虽老但充满活力。
2.明亮的教室建在广阔的操场旁,高3.2米,长15米,五面,多层屋檐。
模仿写作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学生进入写作之门的“钥匙”。一切都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渐让学生能够写作,善于写作,擅长写作;一千英尺的平台,从土壤开始;拥抱的木头,出生在最后。慢慢积累经验,也为学生未来的写作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是有机结合的第三步――编写
写作是学生写作的升华阶段。这也是学生经过大量阅读和模仿后的写作改进。写作要求学生合理地写作,而不限于体裁和字数。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课文中有很多空白部分。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空白,引导学生写作和扩展,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传播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教授课文《小木偶的故事》时,语文教师可以使用有趣的图片进行新课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用图片创建情境,引导学生写作,这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小木偶很难过,然后一只鸟为它唱了一首歌,小木偶露出了快乐的微笑。”“后来,小木偶遇到了一个戴着魔法帽的小女巫,小女巫在她身上洒了一滴魔法药水,小木偶变成了人类,小木偶想笑,想哭。最后,它从小红狐手里拿回背包,和老木匠一起快乐地生活。”这些都是学生头脑风暴的结果。引导学生合理编写课文的空白部分,给学生一个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思想,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收集有效的信息,为以后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然后,从写作的初级阶段开始练习,从简单做起,激活学生的写作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写作(不限体裁、不限字数),充分发散思维,激发写作灵感,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