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小学手工课程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小学手工课程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手工制作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制作,还需要增加自己的创造力和想法,这不仅是一个动态感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手、眼睛、大脑合作的过程。研究表明,当人手进行一些精细的动作时,它会相应地激发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力。在手脑结合的过程中,手工制作使两者相互刺激,巧妙结合,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大脑功能的增强。


二、手工培养学生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通过现象更快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从而激发创造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行观察和深入思考,在这种创造性观察的过程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在手工制作中,学生可以通过仔细全面的观察,了解制作材料的特点,掌握制作方法和程序,从而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手工艺品。比如在讲解“日历纸拼贴设计学生服”的课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欣赏范作,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比如“这两件衣服在款式上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在款式的细节上;然后开始制作。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可以仔细观察,可以穿插各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类在艺术、科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离不开想象力的塑造。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比如在讲解课程“橡皮泥神话人物”时,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积极思考、爱幻想的特点,通过联想合理利用再造假象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在电脑上展示不同的动物形象,然后在动物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创造神话人物。


3、我国小学美术课程手工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法落后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教学的弊端,但由于思想意识没有及时改变,小学艺术教学仍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艺术手工制作课程设计得像其他文化课程一样,只有理论和技能,缺乏讨论和创新。同时,教学坚持以往的结构,基本上没有创新。老师讲解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引起思考,更不用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了。在为数不多的手工课程中,制作材料是单一的,比如“漂亮的胸饰”、“牵牛花”等课程都是用纸质材料制作的。事实上,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利用那些常见的生活垃圾,如可乐瓶、碎布等,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2.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受考试教育的影响,艺术不是考试科目,大多数时候不仅是学生,老师自己认为艺术课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学生自然不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单一僵化的灌输教学或直接忽视学生,自由安排学习其他课程,使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耗尽,甚至产生厌恶。


3.教材严重落后


很多时候,艺术课的教材并没有严格遵循教学进度。教师可以用小学三年级的教材教六年级的学生,这自然会打击学生的创作兴趣,达不到好的效果。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