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愿意探索。因此,语文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是将学生的热情最大化到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问,自行研究和回答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第一次阅读文章,提出表面问题
调查显示,小学生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经常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课文中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单词和句子,这些肤浅的问题可以通过再次阅读或查找相关信息来完全解决。但也会有一些问题比较分散,需要随着学习的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梳理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学习刘胡兰的文章中,学生在第一次阅读后会问一个问题:“刘胡兰真的不怕死吗?”“她是如何对付敌人的?”等等。这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会专注于听老师解释这些问题。
二、研究课文,深入质疑
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的加深,他们也会对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结构层次产生深刻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获得了思维和能力。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留给自己解决,提取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比如在教《桂林山水》一文的时候,经过研究,有学生提出“题目是桂林山水,应该先写山再写水,但恰恰相反,这个顺序可以改变吗?”通过思考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乘木船在漓江上荡漾,欣赏桂林的风景。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