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繁殖。在此背景下,人类开始反思和解决环境问题,并意识到环境教育对人类的重要性。在小学的所有学科中,汉语是一门人文学科和工具学科,因此在小学汉语教育中加入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但现阶段小学汉语教育的环境教育效果不令人满意,仍存在许多问题。
1.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可以有效地防止人们继续破坏生态环境,但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一蹴而就。在这种背景下,环境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必要的主题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被动学习能力比较强,都是靠周围的环境来学习的。[1]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加环境教育更有利于人们形成环保意识。我们可以想象,当代小学生进行了良好的环境教育,形成了环保意识。当他们进入社会时,他们会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在这种维护过程中,更容易处理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教育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石。
2. 小学语文教育中环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2.1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影响
虽然中国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开始实施,但传统的考试教育理念已经深深扎根于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心中,考试成绩和成绩是他们心中最重要的。同时,许多学校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入学率作为评估教师的重要指标,导致教师只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高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环境意识等素质没有要求。然而,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他们根本不问。在这种背景下,小学生忙于“应对”教师家长给予的学业压力,没有精力培养环保意识,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空谈。
2.2 教育工作人员的环境教育意识淡薄
首先,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他们对环境教育的意识相对薄弱,甚至没有。然而,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如果教师没有环境教育意识,小学生就不能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其次,几乎所有小学的语文试卷题目都很少,或者根本不涉及环境,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是试卷的重点。因此,如果学校的语文试卷不涉及环境问题,教师和学生就不会重视环境教育。
2.3 小学语文教师对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关于环境教育,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即让小学生在获得环境教育理论的同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然而,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仍然注重理论而不是实践环境教育。这样一种单一的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小学生对环境教育的学习兴趣,因此无法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2.4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环境保护的题材很少
小学语文教材的题材大多是关于动植物和自然风光的,环保题材很少,说明教育工作者在安排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并不太重视环境教育。同时,即使是唯一的环保题材,老师也不会深入分析,也就是形式上告诉小学生,根本培养不了小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