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是各种社会要素和关系的和谐状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百年计划,以教育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社会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变得更加和谐、和谐、有序。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将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的能力与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教育能力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平衡两者,从而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因此,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发展,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和谐发展必须是全面的,没有全面发展的要求,和谐是不可能的。因此,和谐教育必须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即追求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具体来说,实施和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了解学生现实的认知特征,根据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需要,创造性地处理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内容,使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综合教育影响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实施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识别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设计和安排各种教育要素的结构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学”处于和谐状态。通过和谐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因此,不断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是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和谐教育模式与其他教育模式的质量规定。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节教育领域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使“教学”与“学习”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是一种“灌输式”的“听话”教育,“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老师一张嘴说到底”。和谐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欣赏、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俗话说,“尊重老师,相信方式”,师生相互尊重和爱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好的享受,充分发扬平等民主的教学,积极营造真诚、爱、理解的课堂氛围,使“贫困学生”、“问题学生”能够平等独立地表达自己,积极参与,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当新课程改革来到我们身边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说话、学生听、教师灌输和学生机械接受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相反,充满快乐的思考、感知的喜悦和个性的多样化评价,使课堂充满活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时,流传千古的“师者”这句话受到了批评,因此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也被传道受业解惑。如今,教师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依赖,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作为一名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不仅要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技能,还要注意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教师要注意这种能促进学生智慧、道德、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创造自己和学生共同的空间和心理氛围,就像作家营造文学作品氛围一样,把素质教育延伸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塑造自己的思维形象。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和课堂环境意识,努力发展,积极运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实践环境。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