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活动教学法”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每种活动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模式。因为每项活动都遵循一个指导思想,所以它们也有一个类似的过程。通过分析活动与小学实践经验相结合,活动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活动设计
教师首先要了解活动设计所针对的群体,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点。教师通过熟悉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形成初步的活动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时,要考虑多种因素,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与教材内容的紧密结合、活动效果是否显著、活动方案的可行性等。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对活动进行初步构思,然后与学生讨论确定活动设计;学生也可以先提出活动计划,老师会对活动给出修改意见,最后确定活动计划。
(2)活动准备
为了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实现预期效果,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物质准备包括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心理准备包括活跃课堂气氛,消除部分学生的负面情绪,使每个人都能在身心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活动;空间准备是活动场地的选择;安全准备包括提前采取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风险,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作为教师提醒。
(3)实施活动
活动实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呈现之前设计的活动内容,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教师组织管理学生参与活动,积极规划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体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游戏比赛、尝试体验、讨论探索、实践观察等。
(4)呈现活动成果
艺术课活动的成果主要是展示学生的课堂作业,如绘画、手工作品等。学生的作品可以做成展板,装饰在教室的墙上,教学楼的走廊供大家参观和欣赏。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肯定参与展览的学生,增加自豪感,激励未使用的学生,有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在学习中开展“比较、追逐、赶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5)对活动的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或艺术作品来判断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否成功。如果学生积极配合和参与设计活动,活动内容有助于学生绘画作品的呈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那么活动就是成功的。相反,学生对设计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或者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启发,活动的实施是孤立的,所以这门课设计的活动一文不值。因此,教师应仔细考虑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确保活动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