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教师素养认知问题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向导。讲解儿童文学不同于纯语文知识的灌输。因此,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关系到课堂实施的效果。然而,一些教师不注重素养的积累,轻视儿童文学的作用。我对儿童文学了解不多。在教学中,我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从成年人的角度和过于现实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因此,对儿童文学的解读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深入到内涵上。对作品的欣赏不到位。
(2)教学指导中的问题
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或者只是按照其他语文课文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阅读、划分段落、总结情节和中心主题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听课不感兴趣,陷入被动状态;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给学生分析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忽视了作品之美的含义[2]。过度解读细节和结构,工具的痕迹太重。此外,儿童文学体裁有很多种,如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等。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文体的区别,影响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准确认识。
(3)学生阅读问题
主要体现在小学生要学习其他基础课程,所以阅读儿童文学的机会较少,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导致阅读数量有限。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个系统的,不同类型的文章会根据不同的知识部分进行安排,导致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较少。另外,有些老师照本宣科,没有补充其他儿童文学作品,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教师的意识和素质是教学的基本前提。只有重视儿童文学,才能积极探索作品的深层含义,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真正分析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因此,小学教师应多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提高教学和解读作品的技能。
(2)完善教师儿童文学教学
除了帮助学生识别体裁,讲解汉语的基本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学手段,从孩子的思维习惯中深刻理解作品的美。并传达出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教师应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分段讲述丑小鸭的悲惨经历。他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丑小鸭因为丑被迫离开家。如果你遇到它,你会怎么做?这样,学生的思维发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爱心得到培养。
(3)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第二课堂。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教师不仅可以讲解课本上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延伸课外阅读或开展相关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学习了外国童话作品后,老师可以介绍中国童话作品来扩展阅读,比如曹文轩的《草屋》。学生们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