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1.什么是思维导图
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Tony Buzan)创造性的。它是一种具体化放射性思维的方法。思维导图以具体的形象和图形的方式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形成向外发散的网络结构,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建立记忆链接,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全面探索人们在科学、创造、社会、记忆等方面的潜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小学生能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强,接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远远大于成年人。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显性成果”(成绩),而忽视了比显性成果重要100倍的“潜性成果”(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学习心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无法得到系统有效的发展。思维导图教学模式采用世界上最前沿的记忆技术、思维技术和心理技术,从“根”(学习能力)解决学习问题,不仅能快速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导图注重成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运用图像记忆模式和解题模式培训,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发展。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成绩不稳定,学习热情降低,甚至部分厌学。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1.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建设
书中的知识大多是文本叙述的内容,相对枯燥,思维导图可以优化思维表征,可视化知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思维导图通过直观的图像图将相关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生动、更具体地了解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背景,改进死记硬背的传统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思维的可视性,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
思维导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有趣的图片、良好的声音和鲜艳的色彩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还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知教学内容,从而改善传统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符合人脑的发展规律,强调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思维导图可以无限延伸思维,增加思维的维度和广度。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定向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用发散思维方式联想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此外,思维导图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