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本文以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网络基础知识”为例进行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阶段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对当时学到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很难形成一个长期的整体概念。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使用不仅可以传播学生的思维,构建知识网络,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构建知识网络,使教师的课程准备简化,模糊清晰。“网络基础知识”的关键知识点如图所示。
思维导图的制作使整个教学环节逻辑结构清晰,教学主线层次清晰。通过思维导图的学习,学生通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发散思维,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和功能联系起来,对“网络基础知识”的结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和记忆,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习的兴趣。
2.课堂教学活动
在正式解释知识点之前,教师展示思维导图,使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回答学生的问题,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和意愿的前提下,小组成员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其中,学生不仅可以补充和改进教师制作的“网络基础知识”思维导图,还可以制作具体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当然,如果学生对教师列出的知识点不感兴趣,他们也可以选择网络相关的主题来制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项目分工,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成果展示与评价
小组合作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展示和交流成果。每组依次展示“网络基础知识”相关知识点的思维导图,由小组发言人讲解思维导图,报告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并回答和解释其他小组的问题。成果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合理评论,并带领全班讨论成果展示过程中的一些典型代表性问题。通过成果展示和评价,使学生有成就感,充分发挥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可以在成果展示过程中重新吸收“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根据老师及时有效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直观的图像思维工具,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