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数感的定义和内涵

一、数感的定义和内涵


数感主要强调对数的感觉。综合文献中对数感的记载,我认为数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数字和数学计算的理解和感知。建立数感就是要“数学地”思考,培养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数学解决方案的联系,或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数感”一词内涵丰富,大致包括:1。理解数的意义;2.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3.比较数字大小;4.对数字估算的理解;5.对基准量的理解;6.能够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感的内涵丰富多样,不仅包括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还包括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数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数感的萌发、形成和发展


数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但非常有限,所以后天的培养非常关键。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孩子们从0岁到2岁开始了解周围的物体,并获得了物体的永恒性。后天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数感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和强调孩子的数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数感明显比其他孩子强。


在小学阶段,数学意识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课。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学习解决问题外,学生还需要慢慢培养和发展数学意识。二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数学意识的发展。因此,帮助孩子发展数学意识,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营造一种有趣而连接数学的生活氛围。


三、小学生数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经历多少感知、用数表示多少、建立数之间的关系、数的计算、概念的形成等过程[7]。小学生数感的发展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教材编写和课堂组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了解小学生数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数感发展与年级呈正相关关相关


根据研究,低年级阶段(7)~8岁的学生初步形成了三位数以内的整数概念体系。通过低年级学习,儿童一般可以摆脱使用实物或操作实物的具体动作,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抽象水平。中年级(9)~10岁),通过多位数的学习,扩大了数的范围。正在形成小数、分数和百分的概念。但是这个阶段形成的概念并不稳定。高年级阶段(11~12岁),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系统逐渐统一,不仅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区分它们。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代数知识,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从算术概念到代数概念是概念知识结构的重大扩展,因此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到目前为止,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2)小学生数感发展的个体因素


根据文献中的各种数据,小学生数感的发展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然而,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仍然存在差异。儿童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数感发展也不例外,尤其是性格和家庭成长环境不同的儿童。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