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衔接的主要对策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是基础教育体系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应该由小学和幼儿园相互完成。主要从幼儿园的角度,特别是幼儿园高年级的教育实践来讨论一些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解释:习惯是指经常接触新情况,逐渐适应,习惯变得自然;是人类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必须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定联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小学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游戏和学习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有很强的任务和规则,而前者没有。因此,在幼儿园学前班的教学中,我们有计划地提出了活动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价,逐步使孩子树立了学习任务的意识。此外,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活动强调一些规则,让孩子了解规则,体验规则意识,逐渐遵守规则,让孩子在教学中上中学,学习善良,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早上孩子们到学校后,安排一些英语学习内容,要求孩子们主动自由地听和唱歌,这样他们就可以快乐地学习。晨检时,让孩子们按照录音机的指示主动跟进、听、读,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以主师突出的游戏活动形式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教师有意识地采取指导、启发等教学方法组织活动,让孩子总结方法和规则,探索知识,在课堂上做一些小练习,在课堂上,做适当的测试,逐渐使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在课外,我们没有完全满足一些家长留下家庭作业的要求,而是提出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介绍了一些学习内容,让孩子回家自由学习,老师有意识地鼓励和指导,这对孩子积极的学习习惯很有帮助。
据我所知,有些孩子上大班和学前班,仍然像中小班,上课,想喝水,想上厕所,想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不想完成不完成。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让孩子们提前适应小学的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区分课堂和课间的不同要求。让他们在课间上厕所,准备喝水,提出简单的课堂行为规范和课堂学习任务要求,培养孩子坚持30分钟的学习习惯,进行有目标、有规律的集体学习锻炼。在此过程中,不断鼓励儿童正确的学习行为,纠正偏差的学习习惯,并承担课堂的心理规则要求。
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生活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所谓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种不依赖他人,而是完全依赖自己生活的能力。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非常适应入学后,许多幼儿园因为不能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具、日常必需品,不能根据情况穿脱衣服,不记得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中感到困难。
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来实现。家庭要求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帮助孩子学习必要的技能,比如整理书包、清理玩具、穿脱衣服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幼儿园和小学的另一个区别是有规律的体育安排、严格的工作和休息制度和独立的生活能力。小学生应严格按照时间表学习、休息、课外活动、值班、整理或准备学习用具、上厕所、喝水等独立完成。这将从幼儿园班和学前班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如让孩子知道时间表,学习使用时间表,训练他们根据时间表要求准备学习用具,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擦桌子,扫地,逐渐教孩子知道时间表,建立时间观念,知道如何遵守时间,安排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教他们安排一些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等。
习惯不是一种普通的行为,而是一种固定的行为。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看,一旦习惯形成,就会成为人们的需要。它具有相对稳定、自动化的作用,不需要别人的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节省时间和精力的自然行动。例如,孩子们每天都来幼儿园问候老师,如果父母提醒他们,这只能被称为行为,而不是习惯。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也非常重要。
3.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
进入小学后,由于学习活动方式、学习环境和规则约束的变化,培养儿童承受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要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自信心、课堂自控能力、执行规则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心理咨询。
有一个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直接进入了学前班,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有时我不知道我是否吃饱了。下课后,我从不主动和老师交谈,也不能和其他孩子相处得很好。后来,他主动和他交谈。当他有一点进步时,他鼓励他,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让他建立自信。经过半年的学习和生活,他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有一个女孩刚转到班上,很少说话,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更不用说和老师交流了。后来,老师每天下课后都和他交谈,通常更关心,照顾她,然后在各个方面为他提供锻炼的机会,也让他成为一名小班长,主动给他一些任务,让他配合老师完成,及时鼓励和表扬他。慢慢地,他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比以前更加活泼。
简而言之,“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是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儿童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而不是简单地将一套小学教学模式下放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