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进入校园的制约因素
1.青少年很难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性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古代文明的一部分,与中国古典哲学、宗教、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典哲学以《易经》阴阳八卦理论、道教理论和儒家理论为核心。传统武术的拳术融合了哲学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拳理论;在技术上运用“五行”哲学,表现出相互克制;注重刚柔相济的动作,动静相宜,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传统哲学中“一”的理念;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武术追求自身的完善,而不是炫耀武力,“载于武艺,归于武德”。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中的“导游”、“吐纳”法是由道教养生术发展而来的,少林武术与佛教有着不解的渊源。传统武术和中医存在于共同的哲学体系中,以阴阳辨证为指导。掌握中医的经络理论和穴位理论也有利于武术的技术和打击技巧。因此,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武术时,真正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是朝夕之功。如果你不能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你就很难对它感兴趣,也不会主动学习,更不用说爱了。
2.校园课堂内外各种现代体育项目
与传统武术的厚重相比,现代体育项目更加轻松、自由、刺激。对于普通学习者来说,现代体育项目可以掌握基本技能,规则标准化,无需特殊培训即可实施,其中篮球、足球等项目的激烈对抗更符合青少年活跃、强大的心理特点;健美操、体育舞蹈在塑造身体、改善气质方面广受学生欢迎;网球、羽毛球等被定义为“时尚”运动,成为青少年追求的体育项目。跆拳道、柔道和泰拳也逐渐进入校园和教室。目前,为了吸引学生,提高入学率,一些学校建立了“高端”、在设置课程时,“西方教育”的形象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家长和学生认可的现代体育。然而,课堂容量有限,现代体育的普及必然会挤压传统武术。
3.缺乏专业的传统体育教师、基础设施
当代小学体育教师来自各种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接受现代和受西方体育教学模式影响的培训,形成的教学理念也具有现代和西方的特点。传统武术的教学不仅注重动作的掌握,而且注重“理解”,这在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上不同于现代体育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现代竞技武术的教学。教授传统武术,体育教师必须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了解传统武术的深层内涵,能够分析各种武术动作的攻防技能、现实交集和阴阳转换。具有这些知识的人才很少能扎根于小学,为传统武术培养继承者。学校开设现代体育项目时,必须提供配套的体育场地和设备。因此,传统武术的可用资源相形见绌。
4.传统武术发展的枷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逐渐表现出不适应性,这与传统武术本身的特点有关。中国农业社会是传统武术生存的土壤,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引领世界进入工业化社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武术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营养,变得困难。在当代社会,一切都是新的、快的、快的,尽管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慢生活”、“慢节奏”,但只是偶尔在工作和生活的差距中调整,总体趋势仍然是“快”。传统武术显然不适应这种社会形势,“太极十年不出去”,所以这项看似“无效”的运动的观众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