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框架:培养语感,积累词汇,练习表达,学写游记。
人民教育版小学语文四上课文《颐和园》是一本写风景的游记。笔者认为,整篇文章一次性完成,写作流畅。文章层次清晰,采用了换景的写作手法,逐步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景。顺序如下:
首先记住走廊的风景,把握走廊“长”的特点,然后在走廊的横向门槛上写五颜六色的画,最后在走廊外写宜人的风景。
再描万寿山上的风景,写到佛香阁和排云殿。
昆明湖结尾,重点介绍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总之,文章从总结颐和园的美开始,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展现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练习表达,也是学生写游记的一个很好的范文。
二、传统教法:找景点,游画面,用动词,讲经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设计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步是让学生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找出课文中提到的景点,并用括号标出。
第二步,在音乐画面的帮助下,老师让学生在颐和园的画面中游览这些景点,增加感性认识。
第三步是让学生在感受到颐和园景点的美后,找到作者参观颐和园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发现了这些句子的特点:它们是过渡句,景点之间使用了连接动词。
第四步是了解换景的写作技巧。练习具体的走廊,抓住单词和句子学习走廊的这一段,体验走廊的美。
3、问题反思:时间不足,学习用途不同,缺乏共鸣。
根据以往传统教学的经验,教师遇到的问题大致如下:
首先,时间不够。学生发现的景点比较分散,不够集中。学生很难掌握更多景点的出现。因此,颐和园的整体面貌在学生心目中并没有形成感性的认识,整个旅游顺序只是学生对文字的浅薄理解。
其次,这种写作技巧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实际应用中。课后,一些老师报告说,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改变风景的概念。虽然老师在教学中,文本表达清楚地指出,改变风景是边走边游,但学生仍然很难操作。
最后,整个课程结束后,历史悠久的颐和园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情感和品味的美,教学目标也没有得到实施。课堂缺乏愤怒,教师也没有在课堂上教授接近学生心灵的中文品味。
4、教学改革经验:目标设定明确,学习事半功倍。
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和行动研究,笔者意识到,不仅要游览颐和园,还要强调写作顺序,这样才能教其中一个景点――长廊,也要它的顺序,从长廊外写到长廊内,由此纲举目张。
从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的绩效评价来看,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基于传统教学问题的提出和教学改革步骤的行动研究,教学改革的推进使整个课堂的部分和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再次反思问题时,相关教学目标尤为突出。在教学中,师生顺利完成了(1)熟悉课文,掌握单词,学会了写“走廊”这个词。(2)通过寻找过渡句和句子中的动词,我们可以理解句子的作用,从而知道如何改变风景,并学以致用。(3)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词、句、品、读颐和园长廊之美等相关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