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小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追求生活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尊重人的感性和情感,注重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性。个人人文素质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一步,是衡量社会文明的规模,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人文素质甚至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关。想象一下,如果文明进步的发展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那么科技、经济总量、军事力量和社区组织的发展就会成为压制、伤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基于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首先加强了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近年来,人文素质的培养从小学生开始,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用优秀的人文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养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应该从下一代开始,通过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确保学生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充分揭示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和历史的文明精髓。它们要么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学,要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要么渗透着美丽的人性,要么弥漫着温暖的亲情。实施人文教育,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韵文、儿歌、童话在低段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简单,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专注于挖掘教材中包含的审美因素,让学生感受和表达美,进而提升到创造美的角度。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的生活会收获更多的幸福。中高段语文教材涉及面广,语言相对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曲折复杂。现阶段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文化智慧,展现高尚情操和人生哲学,全面培养学生人文。
2.价值判断的平衡
在汉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核心内容,阅读本质上是读者对阅读文本内涵知识、文化传统理解和继承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不仅是阅读文本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这些信息价值的判断者。学生对阅读文本信息的接受代表了他们的阅读质量,而对文本思想内涵的价值识别可以突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如认同、拒绝、同情和共鸣,这将直接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信息的认知和评价,确保信息价值判断的平衡。建构主义指出,“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中解读文本可以直接反映读者的技能水平,也可以反映其对文本思想价值的识别和人文评价。在这里,价值判断的平衡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把握,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有支持。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般贯穿于语文认知教学活动中,必须确保认知与意义的统一是基于本质,通过阅读感知的形式完成的。
(2)把握学位。阅读本文的内涵丰富多样,但也有一定的“学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文本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实事求是地判断文本信息的价值。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汉语是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建立开放的汉语学习体系,树立汉语教学理念,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跃的大教材。在此基础上,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语言运用的美,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展,探索能力不断提高。随着统一,语言的感知能力和人文精神也会积累起来。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发现和描述生活中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如编剧、续集故事、辩论演讲比赛、诗歌配乐、歌唱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宣传学生的个性,增强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积累人文素质。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要弘扬人文精神,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顺应人的禀赋,发掘人的潜能,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