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练习的设计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紧跟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歌唱水平,结合科学的声音方法进行综合设计。有趣的声音练习需要深入分析教科书,研究情感亮点,挖掘音乐风格和音乐形象,制定切实有趣的声音练习教学策略,使声音练习充满情境和乐趣。
例如,歌曲《勇敢的鄂伦春》是一首情感欢快活泼的歌曲,2/4清晰的强弱感贯穿始终。跳跃的节奏、引子和尾声让鄂伦春猎人勇敢乐观的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尤其是一系列由力量渐变下连续八分音符组成的马蹄声,灵活而独特的晕染音效将鄂伦春马队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由于轻盈灵活的歌声能够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境和情感,而力量的逐渐强弱标志是本课新教授的知识点和难点。因此,针对上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以下声音练习:
(1)在图片介绍下,老师敲击双响筒,带领学生拍手模拟马蹄声:再现鄂伦春马队的音乐形象。
操作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拍摄2/4拍的节拍感和马蹄声的轻弹跳感。
(2)老师问:“鄂伦春马队如何向我们展示(远)的音响?”
学生探索并用拍手等声势模拟马蹄声。
(3)老师揭示了逐渐强弱的力量标志。
(4)教师用钢琴单音演奏马蹄声,学生用“ti ta做发声练习。
操作提示:为了让学生达到和拍手一样的音效,老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演唱方法指导,包括呼吸的弹跳和声音的高位,杜绝用声音喊叫的现象。
这种声音练习是以模仿马蹄声为动机的。在一系列的演奏、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成功快乐地达到了预设的歌唱目标,同时自然流畅地完成了新的音乐知识(渐强、弱力标记)的学习活动。这种声音练习不仅将情感和知识技能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且促进了歌曲的学习。
再比如,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是一首以齐唱为主的歌曲,后半段出现了唯一的四小节二声旋律。虽然这段旋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复杂,但这突如其来的二声部实际上增加了唱歌的难度,尤其是当学生从齐唱转向合唱时。考虑到这一难点,笔者采取了师生接唱的形式进行发声练习,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演唱形式变化中的“点”,做好歌曲演唱中的衔接。具体操作如下:
(1)幻灯片导入:用音乐观赏广州风光,用1、这两个词表达了当下的感受和情绪。
(2)教师范唱歌二声部的高声部:“听听我是如何表达此刻的心情的?”
(3)模仿笑声,揭示顿音标记:引导学生体验笑声的发声方法――顿音的演唱。
操作提示:让学生用手放在腹部,体验笑声时横膈膜的弹跳。
(4)分别学习高低音旋律,合作演唱二声部。
(5)老师加入合唱前一句的齐唱旋律,与学生一起唱歌并移调进行发声练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趣味发声练习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情感和情境的设计,在激发学生唱歌兴趣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唱歌能力发展的需要,根据小学生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构建系统、逐步上升的唱歌技能目标,并将情感和技巧结合起来。设计和实施既保证了功能,又不失趣味。
正如英国声乐教育家金·帕默尔所说:“好声音的产生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美,并经过严格的训练。”是的,有趣的声音练习是培养“乐器之美”的沃土。拥有高质量的音色和熟练的演唱技巧,不仅需要兴趣,还需要长期而艰苦的练习。从这个角度来看,有趣的声音练习是小学音乐唱歌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坚持这片沃土,努力提高有趣声音练习的效率,为学生“用声音传达感情”、“声情并茂”的演唱倾其所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