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是一种回归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背诵”是一种声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阅读”不仅包括“背诵”,而且注重对内容的理解,即反复思考或游泳。[1] 中国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种类繁多。通过阅读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和效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解读能力,进一步帮助他们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让他们在“学语文,用语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小学低段经典阅读教学现状
经典阅读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笔者从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的阅读活动安排和评价方法三个角度总结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
1.学生阅读形式化
浙江省2013年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中国经典阅读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小学每天阅读不少于10分钟。[2] 然而,由于经典阅读时间主要由中国教师自己安排,因此会出现传统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以减少经典阅读时间的情况。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的情况下,“每日背诵”活动更加困难。甚至许多学校只有在阅读比赛附近,中国教师才开始“磨枪”,使经典阅读流于形式。此外,作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对经典阅读的概念并不清楚,存在阅读形式单一、阅读内容模糊、阅读进度不紧凑等问题。
2.教师指导效率低下
作者在小学实习期间观察了比赛前的“低级经典阅读指导活动”,阅读内容是一组古诗。教师选择了四首熟悉的古诗《春晓》、《小池》、《枫桥夜泊》和《江雪》。由于学生非常熟悉这些古诗,教师专注于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反复练习。但教师没有具体指导诗歌的句型节奏、发音重量和语调变化,大大降低了经典阅读的效率,使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印象停留在刻板背诵古诗词上。
3.阅读评价单一
目前,经典阅读活动仍然是一种相对不成熟的教育活动,因此相应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是否开展”上,导致教师形成应对意见,热情难以调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对随意单一。年轻教师主要通过背诵来检查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这似乎很方便,但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原因分析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经典阅读很容易成为一种功利主义的阅读。家长和教师片面追求“读了多少经典”和“背了多少文章”,变相将经典阅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变成任务式填鸭式教学。
2.教师未掌握相对专业的指导能力
因为教师不把“经典阅读”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而是混合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认为背诵必须以理解为基础,注重为学生解读经典,认为经典阅读教学选择经典内容太难不适合小学生学习,这是教师不掌握经典阅读概念的表现。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指导方法的简化也显示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薄弱。许多教师仍然专注于“你读了什么”,而不是“如何阅读”,一些教师已经注意到了它,但不能应用于指导过程中。
3.学校没有建立系统的评价意识
学校经典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和教师的阅读热情,学生阅读评价方法不够灵活,方法单调贫困相信大多数教师会注意到,但没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使情况没有太大改善。大部分原因应该是学校还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