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点燃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材施教的基础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突出“以人为本”的概念,实施“以学生为本”,教师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人格发展”的双赢局面。孔子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典范,实现了统一要求与学生人格特长的融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将这一原则内化为一种概念和策略,可以应对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与学生人格特长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点燃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材施教的基础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对自己的事业都有浓厚的兴趣。可见,兴趣促使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玩耍和体育课。大多数因素是他们不必坐在教室里面对书籍和黑板,而是可以在操场上自由奔跑和跳跃。体育课大多在户外进行。但是,有些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同一个班级和同一个教学内容,而有些学生无论老师怎么强调都无法提高自己的精神,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个人基础和兴趣不同。笔者抓住这一特点,注重探索不同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进行教学。如小学足球教学,包括小篮球、小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笔者不做统一规定,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运动参与其中,如篮球学习,在跑步、跳跃、投篮等运动形式中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和耐力训练。全体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提高了体育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增加课堂实践中的合作,笔者还在教学中设计了“惩罚”措施。例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学生垫球练习,十分钟后小组传球,垫球传球过程中,错误将在垫子上“惩罚”――做5个仰卧起坐。为了不受惩罚,学生们与其他学生交流了垫球传球技巧和经验。基于兴趣,学生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从小享受体育课程的乐趣。


二、适当给学生分层――因材施教之源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度,荷花有高低”。这句谚语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然,学生也不例外。教育界提出了一个话题――“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地分组学生,使各组水平相似,然后分层区别对待,使各组得到最佳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是通过分类组织和指导来实现分类改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避免了“优秀学生作业后无所事事,后进生无法跟上”的局面,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摘桃子”,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实现师生合作和学生交流的有效性。


比如教快跑,快跑是最快位移能力的体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非常擅长快跑,最适合那些活跃有趣的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笔者采取直接比赛的方式,帮助这类学生在50米短跑比赛中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快跑动作,提高速度、力量和灵敏度协调素质,进一步发展跑步能力。在比赛中树立团队竞争意识,但也有一些超胖的学生和瘦弱的学生,身体素质差,对跑步不感兴趣。笔者不是强迫他们跑步,而是为他们设计一些课堂游戏,比如玩“老鹰抓鸡”。通过游戏加强学生的腿部活动,可以起到短跑的作用。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采取适当的分层教育方式,既能促进不同层次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能满足当前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三、更新课堂评价理念――因材施教之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构成了多内容、多方法、多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科学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提出,“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不仅要有老师从外部评价学生,还要有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笔者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按成绩进行的评价,并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了合理的评价。例如,笔者给学生的体育评分标准不仅取决于最后一次考试成绩,还将学生日常体育练习成绩作为总分的一部分,即“总分=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这样的评分模式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在日常体育课上的表现。除教师评价外,还将安排学生的自我评价、生与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性,又增加评价的公平性,简化操作程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适当运用“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正确引导教师,帮助学生科学锻炼,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


上一篇:英语教学游戏设计案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