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首先,充分了解学生,充分把握学生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根据马斯洛的水平需求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当人们的低水平需求得到满足时,就可以有更高水平的需求。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满足学生低水平需求的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参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身体健康,还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对小学生来说,只需要让他明白体育可以让他跑得更快,或跳得更远。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性格,体育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如排球、田径接力赛跑等。课堂上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力,为学生制定相应的体育目标,激励理论在体育课堂上的作用,发挥极限。
第二,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由于不同原因的限制,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失败对于相对较弱的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不仅要关注体育表现好的学生,更要关注体育技能好的学生。为这类学生设定相对容易的目标,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体验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信心,不仅对体育的信心,对人生观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体育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正确归因自己的体育成果。“归因理论认为,以往结果的归因部分决定了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情感反应和成就行为。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会引起骄傲,增强对未来的信心;把失败归因于没有能力或不努力,你会感到缺乏信心或羞愧和内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失败不会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望,而是会促使他们加倍努力,争取好成绩。在学习中经常失败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这些学生往往对学习失去信心,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潜力而放弃努力。甚至导致“习得性无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表明,正确归因方法的运用是体育课上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能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