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艺术课程标准,小学艺术教学不断创新,主要是审美教学,包括绘画、技术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必须以学生的情况作为教学的起点,尽可能符合学生对美的追求,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进行艺术欣赏教学,以绘画课和手工课作为教学的突破,使学生在艺术教学中获得内外同步提高,最终提高其欣赏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深化情感体验
小学艺术欣赏需要经历四个层次:视觉感受、审美心理、形象感受、情绪共鸣。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艺术教师需要让学生对事物产生视觉影响,然后加深对作品的体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从而深刻理解美,最终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学生对作品有审美能力,意向感逐渐加深,这些基本上都来自于教学情境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环节,创造形象多样、风格独特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受到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艺术吸引力,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欣赏中国画教学时,可以在教室布局上下功夫,悬挂一些中国画图片,包括古代、现代、现代等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欣赏兴趣立刻被驱使,他们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提高。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古代音乐,激发学生的联想,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具有自主欣赏能力
艺术欣赏课要充分体现欣赏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不能说到底,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教学往往达不到相对满意的教学效果。艺术欣赏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在课程开始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对教学内容的欣赏,选择相对合适的教学材料,增强教学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氛围保持活跃。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启发和诱导学生教学。艺术欣赏课主要以欣赏为主题。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有更直观的感受,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在开展欣赏教学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提出适当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吸收彼此的优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例如,当教师进行三维建模的主题教学时,教学内容涉及到雕像的艺术呈现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介绍时,选择了不同形式的雕塑作品,包括现实主义和抽象主题,然后让小组讨论和欣赏这些雕塑作品表达了什么主题?使用了哪些材料?使用了什么样的呈现形式?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谈话过程中对雕塑有了自己的理解。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形成了强烈的认知讨论,提高了教学氛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欣赏。
3、培养创造力
艺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培训,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不同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充分发挥创新潜能,使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说话、敢于做事,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教授“我开神舟游太空”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心中绘制宇宙飞船,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充分发展大脑,培养创造力。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欣赏教学的目标。
一般来说,小学艺术欣赏是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欣赏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学生在艺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能力,并讨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进一步提高了小学艺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能够从艺术欣赏课中获得审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