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概念强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了适应思想道德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改变过去只关注教科书知识的现象,根据课堂内容,结合课程和实践活动,组织有趣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要作用,培养独立、创新、开拓进取的实践精神,提高道德水平。
一、角色扮演,引起共鸣
盲目的知识灌输不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知,也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示整篇文章的故事发展情节,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父母的爱”这篇文章时,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扮演父母如何爱和照顾自己,让学生亲身体验父母的感觉,深刻感受父母无私的爱和微妙的情感,懂得孝顺父母,关心父母。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论
仅仅依靠教科书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需要拓宽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道德理解,深化理性。课堂辩论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思想道德教学中,通过组织辩论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研究,深化辩论,提高道德意识,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例如,在学习“哪里不能去”文本时,特别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比赛,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相互学习,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应强调课堂清晰、课外指导。在学习《请来我的家乡》这篇文章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家乡,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努力学习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个人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4、家长和老师携手共进
在小学思想道德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教师和家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家长是活动的有效支持者,三方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学生都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发现和探索世界。作为教师,学生应大胆发现和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主观主动性,通过自己的个人经验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道德课程中,教师应以终身学习为理念,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教他们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家长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小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此时,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对具体活动有一定的了解,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稳定有序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小学思想道德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中,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小学思想道德实践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提高小学思想道德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