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实验学校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末)

由于大学(主要指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等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在培养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各有优势,教师教育迫切需要大学与中小学(以下简称U-S合作)的合作。在U-S合作领域,美国的实践相对较早,有一百年的历史。纵观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U-S合作形式呈现三种不同时期的合作类型――实验学校、入门学校和专业发展学校。以下是对美国教师教育领域U-S合作100多年演变过程中的改革实践的梳理,为促进我国现阶段大中小学合作提供有益参考。


实验学校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末)


实验学校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开始,其发展来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里奥特“十人委员会”(Committee of Ten)。1892年,“十人委员会”发起倡议,讨论中小学和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方法,提出大学应参与改进中小学教育,支持中小学教育改革。但“十人委员会”主要针对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中的作用,如鼓励在职教师在暑期学校学习,如何发挥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中的作用较少提及。1896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采取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式。受教育领域科学主义运动的影响,杜威将实验学校与医学领域的临床医院相似,主张直接在学校进行实验,反对在实验室实验后在学校使用。他认为,“实验学校与教育学研究的关系就像科学实验室与生物学、物理学或化学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实验学校,教育理论工作者就会成为笑话和欺诈――就像教授一门自然科学而忽视为学生和教授提供实验室一样。从杜威的论点和论点来看,他的实验学校本质上是实验性的。此后,这些实验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教育研究与实验,其次是职前教师培训。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大量的师范学校逐渐升格为师范学院。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共有139所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学院[2]。实验学校的主要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杜威强调的实验功能扩展到示范和实践功能,具体表现为培养儿童、促进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新教师、从事研究、在职培训和推广改革。20世纪30年代,实验学校改进了职前教师教学活动和在职教师示范教学技术。随着实验学校功能的扩大,这种形式受到了各大学的高度赞扬。绝大多数承担教师教育职能的大学都建立了实验学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实验学校的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顶峰。然而,由于实验学校属于某一大学或学院,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必要的整合,相对单一的功能不能满足教师教育规模日益增长的需要。到20世纪60年代末,实验学校开始衰落,数量开始减少,影响越来越小,并逐渐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实验学校关闭了[3]。


由此可见,现阶段美国教师教育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以实验学校为主要合作形式,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大学通过制定入学要求、具体课程、组织入学考试等方式与中小学建立联系。中小学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取悦大学。其次,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在更大程度上是网络性的,追求学校之间的相似性,实施“科学”的管理理念。这种合作关系更多地用于满足个人的自私利益。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对抗,特别是基于心理学研究的测试方法和传统的测试方法。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成绩测试影响学校行为和教育政策的做法,遭到了许多反对。那些相信“标准-测试-量表-统计”理论的学者被认为是“闭门造车、深入象牙塔的人”,不顾“通行逻辑规则”。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