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入门学校(6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

入门学校(6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


入门学校(Portal Schools)它是一所“从事社区新课程和实践方法探索的切入点,也是一所专门为愿意改善学生学习的准教师或在职教师而设立的学校”。它是“培养新教师的地方,是大学教师验证新实践和课程效果的研究场所。中小学、大学代表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选择合作场所,共同制定和实施目标”[5]。


入门学校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传到美国,震惊了野外,促使美国开始反思落后的原因,最终关注教育,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美国教育质量低下。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将教育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律强调加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能力主义”教育思想,重点培养学生能力。并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育中要注意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布鲁姆为代表的“能力标准”教师教育模式(Competence-based Teacher Education,简称CBTE)强调要培养教师能够被观察到的示范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对师范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以认知为准、以表演为准、以他人变化结果为准的能力、情感和探索能力。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倾向的教师教育发展迅速[6]。在此背景下,1969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佐治亚大学和坦普大学开始提倡设立入门学校。这类学校坚持实验学校的理念,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基地。到1971年,仅佐治亚大学就设立了12所入门学校。师范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为四个阶段,安排到入门学校开展现场学习教学实践活动[7]。


入门学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并实现了短期发展。与实验学校不同的是,它不是在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而是在学区的普通公立中小学里。教育改革者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教育研究应该在普通公立中小学进行。此外,与实验学校相比,入门学校更注重微观课程和教学方法研究领域,更注重教学研究的功能,也接近普通中小学的真实情况。虽然入门学校弥补了实验学校制度和机制的一些不足,但由于社会背景和合作探索本身的复杂性,入门学校仍然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特殊社会背景可以这样描述:政治背景可以这样描述:――失望与混乱;经济――通货膨胀与萧条;价值观;――争论与探索;文化――追赶多元化趋势;日常生活的出现;――支流变为主流[8]。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金无法得到保障,美国教育进入了“高原时期”,许多教育改革措施被迫取消。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入门学校也逐渐衰落。20世纪80年代,人们很难找到入门学校的踪迹。除上述社会环境原因外,入门学校本身也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缺乏对新事物的有效指导;二是缺乏对学校本身的评价和研究[9];三是这些改革自上而下由学区强加给学校,或由大学校长或院长强加给教育学院教师。实施者(教育经理和教师)无法理解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命运。第四,改革的参与者是学校的个别教师,而不是整个学校,导致改革涉及面小,改革效率差[10]。然而,入门学校倡导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理念,无疑为后来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基础。入门学校只有近20年,但它是从实验学校到后来专业发展学校的重要“渐变区”。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