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在有效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在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道德课程已成为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人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拓展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1.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是一种教育,通过感性的方式,通过小学生自己的感受体验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善良”,让小学生以理性的形式感知挫折、失败和痛苦,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学校创造适当的条件、环境和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同伴、集体、社会和自然充分接触,激励学生体验、感受父母、同学、集体、社会、自然环境,自发地将内心感受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促进小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心态,让感恩成为小学生有意识的行为习惯。然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很低,只知道如何享受,不知道如何付出,从小得到太多的爱,鼓励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照顾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如何感激。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不欣赏父母的爱,不感谢老师,也认为自然,冷漠;对学生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当然的,习惯,从而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反复无常、不懂得关心他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帮助小学生牢记父母、教师和社会关怀,增强爱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感恩教育对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这将影响小学生未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教育,以教育为导向;德、智、体、美、德育第一”,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积极挖掘和利用各种感恩教育资源,努力使感恩教育目标突出生活,符合各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便于实际操作。感恩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校建立感恩教育机制
感恩教育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如果只求一个阶段的热度,会极大地影响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塑造和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反复的过程。感恩意识、感恩心灵和感恩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系统的学校教育和真实的生活实践。它需要给学生长期的影响和影响,让学生反复磨合,慢慢积累,最终内化为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生的行为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系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从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学科渗透经验的积累、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结合低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不同的年龄特点。多管齐下,分层教育,形成完整的学校感恩教育体系,真正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感恩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心中,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怀和感恩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感恩素质的发展
小学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感恩、感恩和感恩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娃娃开始。扎实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习惯、感恩习惯、感恩、感恩是基础,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发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服务:如父母的辛勤工作;祖父母、保姆阿姨、老师每天认真教学等。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道德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提高人们的境界和品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定期开展生动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言行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孩子内心的仁爱,让他们从原来的“自我”变成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小学感恩教育活动不仅能给学生一双知恩智慧的眼睛,还能给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一颗感人的心,引导他们学会为他人着想,比如在春天观察发芽的绿叶,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给世界的美丽和爱;观察清洁工打扫走廊和厕所,体验劳动的艰辛等。,让小学生自己思考,激发自省,自我教育。小学生只有学会认真研究周围的世界和自己,才能有精神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成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