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黄金时期,小学汉语课堂是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的主要地位,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在小学课堂上,只向学生传授汉语知识,往往使小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其学习热情将大大降低。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教学,体验和掌握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独立完成学习过程,真正让学生同时获得知识,不断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不仅指学生拼写、造句、写作的基本能力,还包括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小学生仍处于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阶段。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具备一些与学习推广能力相关的综合素质,如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1.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具体来说,教师要改变以往按本宣科、单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段落,找出自己不知道的生词,借助手头的学习工具查询,让他们学会识别和写作。在文章教学中,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句,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进行小组讨论。总之,教师要从改变教学观念入手,不断寻求教学手段、方法和环境的转变,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阅读能力
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即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索更多的知识。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更正确地理解阅读的作用,让他们认识到阅读不仅可以拓展知识库,还可以增加个人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和干预学生在具体教学工作中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深入阅读文章,并在阅读文章时留出自主思考的时间,加强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一些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快速阅读、深度阅读、片段阅读等,详细讲解不同阅读方法的适用性、特点和优缺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独立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不断总结阅读经验,掌握高效阅读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创新能力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但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具有可挖掘的潜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己的想象力,营造活泼灵活的课堂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对于寓言、童话等类型的课文,学生可以进行情感阅读或场景表演。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的想象力,避免他们误入幻想世界,确保想象力的训练以课程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首先要让学生在传统知识中锻炼,学会整合和审查知识,从旧知识中总结新经验,把这种创新意识发展成能力。
4.质疑问题的能力
适当的问题可以产生更有益的思考,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好问题,追求新事物的个性特征,可以通过教学指导将这种个性特征转化为一种能力,使学生不断丰富获取知识的手段,从思想碰撞和交叉中获得新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总之,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式不仅限于“教与听”,而且变得更加多样化,使学生在反复思考、质疑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发展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已成为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课题。本课题的思路本质上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干预,让学生转变过去简单的“被动学习者”角色,成为同时探索学习方法的“主动学习者”,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