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帮助学生自觉践行传统美德

一、改变学生心态


小学生从老师那里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他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知道这种帮助他人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虽然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但在他们的脑海里,老师的话自然是对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重复,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潜意识的反应。只有当他们在脑海中有印象时,他们才会付诸实践。因此,小学生更愿意帮助他人,帮助他人后,他们会受到表扬,这会让学生感到快乐,愿意继续帮助他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积极帮助别人的经历。无论被帮助的对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对方都会表示感谢,这让我们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虽然不是为了感谢,但感谢和赞美的话仍然会让我们非常有用。小学生也是如此。比如今天,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帮助学校的环卫工人打扫操场,或者帮助一个老人过马路,那么被帮助的人会感谢他,称赞他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将来会有前途。回到教室或家,向老师或家长提起自己的事迹,也会受到表扬,学生会感到很高兴,心态会有一定的变化,也就是说,他会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会站起来提供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生心中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认为自己很优秀,性格高尚,心地善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乐于助人。


二是帮助学生自觉践行传统美德


学生主要从书本和老师的教学中了解到,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传统美德,但书本上的知识毕竟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只有认真实践,才能达到更深的理解,在今后的生活中下意识地做出反应。学生学习基本的美德,帮助别人,愿意主动帮助人们,孩子们会记住,所以当真正遇到类似的老人过马路,学生不懂练习等情况,会有意识地实践他们学到的一些书知识或老师教的美德。比如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过马路的时候可能会被高速行驶的车辆吓到,甚至摔倒。这个时候,老人需要帮助。在学校,老师总是教我们乐于助人。我接受的教育引导我帮助他,然后我主动帮助老人过马路,帮助老人过马路。看着他缓慢的行动,我会觉得我也在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出贡献。同学们不明白老师说的练习,一个人难过。作为朋友,我不忍心看到他难过,这也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所以我想帮他,给他讲解练习,看到他开心的样子,我会发自内心的快乐。以上,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最基本境界。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他们会得到各方的赞扬和赞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内心的满足,今后他们会继续自觉践行这种美德。


3、培养良好的品德


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助人为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中国的优良传统还包括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和谐、民族团结等。在实践最基本的助人为乐美德的同时,小学生会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即认为自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愿意学习,自觉践行其他传统美德,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努力做一个好人。而且,所谓“好人无好报”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不能被个别现象所迷惑。我们相信,这个社会总体上是正义的。我国和民族的价值观总体上是正确和向上的。我们欣赏和弘扬做好事的人的主流观点。感动中国每年都会给一些道德模式的普通人颁奖。他们并不特别,但他们有高尚的品德。因此,国家以他们为榜样,树立榜样,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例如,一名在北京工作的保安在值班过程中遇到了抢劫群众财产的事件,于是冲上去制服歹徒,但他受伤住院。北京市政府知道后,高度关注并给予表彰。虽然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它反映了一个事实:虽然我们不是为了获得真正的利益来实践传统美德,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给我们带来变化,可能是内心的变化,也可能是可见的利益,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考虑个人利益和做好事,最重要的是改善内心,培养良好的美德。


总之,培养小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对他们今后的道德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养成帮助他人的习惯,首先会带来心态上的变化,决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其次,有助于学生自觉践行其他传统美德,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最后,也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美德,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