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注意事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经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两个核心要素。做好这两个因素的最大体现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教师应纠正自己的角色,成为心理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启发者。在活动过程中,可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活动前的设计,而且体现在活动后的评价中。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价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2)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要灵活把握时间控制,不要在某项活动中浪费太多时间,影响下一项活动,导致整个活动无法完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活动效果。在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易懂。你可以自己示范或者请学生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3)多开放式问题,减少封闭式问题。心理活动课注重心理体验和自我表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封闭式问题的答案是固定的,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的不断表达和交谈中,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更加关心和鼓励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中,一些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对言语表达缺乏信心,这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提高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在活动中使用更多的赞美和赞美语言,以增强学生的快乐和自我效能感。
(5)教师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入课堂。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氛围是整个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在课堂上带来积极乐观的情绪,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避免消极情绪对活动气氛的影响。同时,教师应注意活动气氛的抑郁,及时调整,促进良好活动气氛的形成。教师的言语应具有幽默的特点,使课堂气氛更加愉快。课堂气氛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笑话和表演素描来调整。
(6)适当的自我暴露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根据人际交往的相互性和主动性原则,教师适当的自我暴露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敢于真诚地表达自己,有利于学生的情感表达。
(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首先,不断学习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注意在日常生活、网络、书籍和期刊中积累各种材料。二是注重课程效果的跟踪和评价,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例如,在亲子关系的主题中,家长可以被邀请参加活动,并通过电话网络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三是不断总结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各课程的优缺点,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