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激励,发展自信
“以人为本”是基于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在于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和教师的激励,促进了成功的信心和快乐。
在目前的条件下,农村学生的家庭电脑不能普及,小学生通常对电脑有一种新鲜感,电脑的诱惑让他们着迷,与电脑的“绝缘”和接触很少,学生使用电脑的概率几乎为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一般是每周一节课,最多两节课,少1-2节课,也经常被中文、数学、英语教师挤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纯粹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偶尔上课,学生们害怕手脚,小心,不敢操作,以免损坏电脑。此时,老师的激励尤为重要。“没关系”、“你能行”、“好,真棒”、“打字真快”等等都会让他们乐不可支。
孩子们在操作中,难免没有错误,如果对于孩子们的错误,老师的不耐烦“你看你,怎么又错了?”“哦,你真笨”、“说了几遍,怎么插一个艺术词都不会啊”等怨妇般的指责和批评,会让学生对电脑感到更加困难,从而失去自信。如果老师改变了说法,“小错误,只要……注意一下”、“离成功只有半步”、引导和激励“你可以边想边操作,一步一步操作”,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2、任务教学,促进其学习
布鲁诺的发现和学习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独立、探索和体验学习模式的发展势在必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独立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根据学习新知识的顺序,任务可以设计为课前任务、课中任务和课后任务。课前任务一般以预习为主。教师设计预习任务,让小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新课要学的内容,课前知道。比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前,教师提出预习任务,对课堂合作和探索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比如:(1)什么是信息?我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是什么?(2)中国古代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什么?与以往相比,获取信息的方法有哪些改进?(3)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该在生活中应用到哪里?
这样,学生就有了任务,通过阅读教材、捕捉答案、合作交流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重点的前进。
其次,课堂上的问题是学生独立、合作和探索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了解word”时,提出问题和任务:在word中输入一首诗《早发白帝城》,然后保存输入的文本,将保存的文件命名为“早发白帝城”,并保存在D盘中。
这项任务无疑让学生明确“输入文本”――文件――保存――另存为――文档名――保存”。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看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优秀学生对贫困学生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小师傅”的作用,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讨论中,基本掌握和熟练运用word,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把兴趣推向高潮。
此外,课外任务的安排也是对课堂所学的应用和巩固。例如,在学习“理解word”时,让学生使用word创建文件。文件的内容是自我介绍,分别从姓名、年龄、性别、兴趣等方面介绍自己,以自己的名字作为文件名,保存文件,并发送到老师的电子邮件地址。课外作业的开放,将课堂学习应用于课外,实施课堂教学的扩展和扩展。
在信息教学中,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发展观”为基本理念,注重多策并举,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巨大能量,不断探讨和完善,信息技术课堂将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