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误解

目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误解


(1)用“童话”教“童话”


小学是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阶段,是实现儿童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关键时期。身心都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规律以及童话对儿童心理成长的特殊价值来看,小学是接受儿童文学教育的最佳时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习惯最容易被外部因素所改变和塑造。可以说,这是语文学科发挥语文素养作用的最佳时期。语文教材收纳童话作品的本质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教材中童话作品内涵的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形式过于简单,呈现出“是”和“非”的简单问题,没有引导学生体验和品味,审视童话的语言美和情节美。


(二)过分强调童话功能,对语文性质有偏见


无论是基础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其课程本质都是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教材中的童话作品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工具,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虽然一些教师意识到语文学科人文的重要性,但他们过于注重人文,忽视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的工具性,使语文童话教学无法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对语文童话教育功能认知的偏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过分强调工具性,在童话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单词的讲解和句子结构的分析,破坏了童话的整体美和意义美;二是过分注重人文性,过分追求童话对学生的道德训诫和思想教育使命,引导学生“挖掘真理”,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无法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


(3)童话教学泛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大多数教师意识到阅读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忽视了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和阅读目标,使课堂阅读过于混乱、随意,缺乏目标和有效性。特别是在小学汉语童话教学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水平有限,阅读混乱导致学生对文本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从童话对儿童的特殊教育价值来看,童话是以儿童快乐的方式表达儿童教育的目的,阅读童话是小学童话教学的有效手段,服务于最终的汉语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然而,在一些童话教学中,教师对阅读功能的认知存在偏差,但童话阅读被视为小学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导致童话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使其与其他汉语教学失去了区别。


(4)童话教学的表演形式化倾向


在小学汉语童话教学中,童话表演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童话表演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表演欲望,使他们能够将童话角色融入童话故事中,获得真正的心理体验和感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意识。童话表演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形式,在汉语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话故事的内涵。在实践教学中,童话表演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由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水平决定。然而,教师设计的一些童话表演过于形式化,缺乏学生与童话的交流。这只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缺乏情感投入,失去了童话对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功能和作用。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