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怕困难、务实、务实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必要的数学和计算技能。“必要”单词清楚地反映了计算教学的基本性和重要性。从小学数学内容的安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很大比例。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计算教学
数学计算是指在理解算理和计算对象的基础上,根据计算规则和计算规律正确计算和解决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算理和计算对象、掌握计算规则、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获得计算结果等。计算能力的定义反映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只有理解算理和计算对象,掌握计算规则,正确计算和解决数量关系,才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标志。根据抽样检测,我国四年级学生笔算乘法正确率为76%,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可喜的结果。然而,这种测试并没有测试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我们不知道76%的学生理解算理,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也就是说,按照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76%的学生在计算能力上可能没有数学核心素养的标志。具有数学思维和思维方法含金量的计算技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中学和后续学习。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战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计算能力作为新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词,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如何根据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计算教学呢?
(1)从算法算理开始
算法和算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两翼。算理为学生的计算提供了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算法与算理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算法与算理进行计算,形成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小数加法计算中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教师展示0.8+3.这一算式后提问:“在计算整数加法时,一般采用数位对齐法。那么,计算0.8+3.这种算式,这种方法还适用吗?”在问题的引导下,一些学生说:“不能。因为在整数加法计算中,数位对齐是个位对齐、十位对齐、百位对齐、百位对齐……但在小数加法中,小数末尾对应的数位不一定相同,因此不能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教师追问:“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一致认为:“小数点数点对齐,使其单位相同。”……这样,在讲解算法和算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感知更真实,促进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真正体验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让学生理解算法,明确算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内化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从积累原型开始
要培养计算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意义。在建立加减乘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丰富的原型。例如,加法可以作为增加、合并、移入、继续向前数等模型。减法可作为减法、剩余、比较、往回数或加法逆运算等模型。乘法可作为相等数的和,以及面积计算、倍数、组合等模型。除法可作为平均分布、比率或乘法逆运算等模型。在教学中,我们不一定要把这些词都告诉学生,而是要用课本和生活中孩子熟悉的情况,让学生体验这种变化,形成丰富的感受。与加减乘除的计算相比,无论从意义还是方法上,都有内在的联系。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看,乘法不是在做加法吗?3乘3,3+3+3组一组累加,总是计数单位累加,除法就是做减法,只是减法就是一组一组减去。只要教师对计算本质的内涵有广泛的理解,课堂过程自然会更加关注。
(3)从现实生活入手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整合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当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并组织学生练习时,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问题。放学回家后,小红帮妈妈买菜。来到菜市场后,他花了15元买了5斤西蓝花。1斤西蓝花的价格是多少?用购物场景布置问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