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草之歌》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美的表达和载体。在古今中外,在诗歌的百花园里,无数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美丽的诗歌。它们是培养学生审美和想象力的宝贵资源和支持。无论什么版本的中文教科书,都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流行诗歌。教师应珍惜这一资源,以课堂改革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将学生引入美丽的世界,接受美的感染和影响,提高审美素质。

一、通过如痴如醉,如坐春风“低吟浅唱”培养学生传达美、欣赏美的能力

诗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出现使教材更加精彩。比如《长城与运河》、《春天染绿我们的脚》、《我们爱你的脚》、《我们爱你》、《中国》等诗歌,人民教育版教材中的《听,秋天的声音》,语文S版教材中的《小草之歌》,都是如此的流行和难忘。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诗歌资源的作用,培养学生感受、传达、欣赏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含英咀华,低声唱歌。“读百遍书,其义自见。”当学生痴迷于阅读,坐在春风中时,他们会慢慢进入诗歌创造的美丽艺术理念,沉浸其中,忘记自己。

至于诗歌的朗诵,首先要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即基本上要遵循“初读感知→再读感悟→细读品味→诵读欣赏”这样一个“学路”,引导学生拾起水平,感受披文,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之美,传达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影响和思想的启发。

二、通过从读到写,从欣赏到表达“华丽转身”培养学生歌颂美、创造美的能力

诗歌,让孩子的话语真实而善良;诗歌,让童年放飞梦想。读更多的诗歌作品,欣赏更多,学生自然会有表达的欲望,也会产生“我也会写诗”自信。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平台,引导他们用年轻而富有想象力的笔触表达内心的感受,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1.做好诗歌创作的指导和评价,推广工作,传授创作方式,激发创作热情

人教版教材中的听,秋的声音,在“阅读提示”中提出了“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写几句”要求。苏教版教材《我们爱你,中国》一文后面的第四次练习设置了“第二至第六节写一到两节”任务。事实上,这是一个明确的方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学习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诗歌上。“读”在这个层面上,要落实到“写”。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来看:阅读是写作的铺垫和潜力;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和扩展。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你读得太多,学生会表达他们的愿望;有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学生会独立阅读诗歌,探索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应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诗歌创作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诗歌创作可以从模仿句子开始,一步一步地模仿整篇文章。不仅模仿形式,模仿文字,而且模仿内容,模仿主题。例如,在阅读了听,秋天的声音后,学生可以写听,春天的声音或听,冬天的声音;学习长江之歌,可以模仿老师之歌、母亲之歌等等。当然,诗歌中的隐喻、拟人化、重复、对偶、首尾照顾等修辞和写作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借鉴。

诗歌创作还应贯彻多元化评价的思想,让师生或家长共同参与。“三八妇女节”安排学生给妈妈写一首小诗,然后让妈妈提出修改建议,或者在课堂上举办一次以赞美妈妈为主题的诗歌阅读会议。这增强了诗歌创作的读者意识,并渗透了评价。当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编辑诗歌报纸并展示给每个人欣赏,或者向报纸推广优秀的诗歌,以获得出版机会。实践证明,诗歌创作可以引导学生迈出创新的步伐,培养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阅读者”到“创作者”华丽转身。

2.抓住比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拥抱成功欢呼

关于阅读优秀诗歌,《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各级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教材的编写,增加了古诗词的阅读量。同时,教育部还将组织一些诗歌比赛,为中小学生搭建一个表达情感、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抓住比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拥抱成功。例如,由江苏省委、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举办“童心诗篇”在少儿诗会评比活动中,笔者辅导卓金瑶创作的《时光》一诗获得优秀奖。全诗内容如下:“时间,/为什么我抓不住你?/你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时间,/你能停留吗?/我的童年,/就这样被你悄悄包走了。/拖着爷爷的腿,/抱着爷爷的腰,/抱着爷爷的胡子……/多淘气的孩子啊!/我,/突然长大了。/没有牙齿却总是咧嘴笑的爷爷,/去远方,/再也找不到了。/时间,/这是你开的玩笑吗?/我不想和你玩穿越游戏,/带我穿越回去,/好吗?”这首诗有什么好处?笔者认为,首先,它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借助诗歌,“我”和“爷爷”这两种形象的行为生动地描绘了抽象时间,变成了有形的、可触摸的、有形的、有形的;其次,表达了小作者对童年的怀旧和怀念,质疑,如此无助,叹息,期待……都融化在美妙的字里行间。这首诗的获奖给了小作者极大的鼓励,激发了小作者创作的热情和自信。

小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天生就有崇真、向善、求美的心理。“诗人,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教师应该从小在学生心中播下诗歌的美丽种子,用充足的阳光、雨露,使其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丰富学生文学素养的美丽风景。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