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现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导致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包括许多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客观因素。同样的外部环境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心理影响。可见,外部客观环境与教师主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客观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期望过高

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水平的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总是期望教师不仅是学生“传道授业”那些也教师担任学生“心理咨询师”也要符合渊博的知识“学者”和“科研工作者”等待角色。社会上几乎完美的角色期望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加剧了教师内心的矛盾,引发了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目前,人们总是根据入学率和教学成绩来评价学校的质量,也根据教师的教学成绩来评价班级的质量,导致中小学教师相互竞争、相互怀疑,甚至成为潜在的敌人,导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这也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人际敏感、敌对等心理问题的原因[1]。同时,学校对教师评价机制的建设还不够科学和完善,一些学校已经制定了“工作量考核”,“学科权重系数”,设立教师监督室、评价管理部门等,专门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表现。如此多的评价体系,打击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感到更大的工作压力,造成多重冲突。

(3)家庭因素

由于职业习惯,教师总是无意识地把学校的角色带回家。如果夫妻关系和谐,相互适应,知道如何面对调整,生活就会幸福。如果夫妻关系紧张,不能适应对方,不够理解,就会引发家庭矛盾。此外,由于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教师往往无法做到,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经常受到家庭的责怪和抱怨,加剧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二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

1.人格特征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心理问题较多的中小学教师都具有特殊的人格特征,尤其是内向的人格特征。这些教师反应缓慢,情绪细腻,自我体验丰富,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在行为上犹豫不决,退缩不前,这让他们失去了很多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机会[2]。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喜欢和别人谈论真实的想法,逃避或拒绝与别人交往,这样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就更少了,遇到意外或困难时也没有谈话的对象。当遇到压力事件时,心理危机很难解决,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教师具有外向的人格特征,积极乐观,情绪稳定,冷静自信,不易被困难所折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会更高。

2.环境适应性

个人生活的外部环境是多变的,大多数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需要个人调整和适应环境。在不同年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中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在这个年龄阶段,教师面临职业上升阶段、职业转型阶段,也面临照顾子女、养老等多种社会责任,对教师的适应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因此,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往往会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3.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客观理解和准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自身的自我评价能力密切相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对工作压力了解不够,缺乏自我减压能力,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就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有形和无形压力,一些教师的心理不断变化,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教师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工作的性质要求他们对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因此,分析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指导,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