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生产理念的不断更新,农业科技取得了良好的进步。据统计,2017年底,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占9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比5年前提高近10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提高3个百分点[1]。“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从注重土地产出率向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从注重生产到产地、生产和产后储运加工的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不断加强[2]。农业科技也要紧跟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拓展研究领域,优化资源布局,完善科研管理。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促进农业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在绿色、高质量、高效、安全生产、营养和健康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特点,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加强协同创新,提高成果转化率,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科技迎接新的挑战[3]。
1.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提高资源利用率
1.1.考虑资源禀赋,提高资源利用率
虽然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小。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要考虑资源禀赋,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优化。以北京为例,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为200m3.不到国家平均水平的1/10[4]。在土地少、缺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创新,首先要解决资源约束问题。要兼顾城市发展需求和农产品应急安全供应,迫切需要科技在新产品、新技术上取得突破,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型城市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因此,在创新方面,要着力于北京农业功能定位对科技的新需求,开展现代种业、农业节水、信息化、生态、农产品安全等领域的科技突破,全面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1.2适应新形势,加强重点领域攻关
一是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创新;二是研发适合现代绿色农业的重大技术设备,如节地、省力、节肥、节水;三是加强农产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食品安全跟踪跟踪体系,重点突破绿色、安全、高效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四是加强食品营养健康研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引进与培训相结合,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2.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但目前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专家,团队效率相对较低。许多科技创新团队没有紧密结合,一些科技创新者本人广泛而不专业。一方面,在取得突出成就后,他们很容易成为杂项家庭,在各种会议之间奔波,不能真正沉下心来从事科研,缺乏进一步积累和原创创新的动力;二是各省市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队伍薄弱,高端领导人才匮乏,高水平后备人才少;三是科技人员情绪浮躁,急功近利;四是缺乏基层实践经验,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要培养领导人才,储备后备人才,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2.遵循科学规律,建立高效的科技创新团队
打破小而全的创新团队模式,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纵向流程节点,科学建立创新团队,加强各团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各负其责,形成良性联动机制。基础研究团队注重新理论和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创新团队将基础研究中的理论成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形成技术或产品,并将技术或产品在转化应用中的基础研究问题反馈给基础研究团队。在团队组成方面,人员结构应合理。团队成员的研究领域、教育背景、技术专业和年龄应合理匹配。首席科学家应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学术水平、国际视野和培养人才的意识和能力,营造积极的创新文化氛围,积极为团队青年骨干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避免人才缺陷。在人员来源方面,要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根据需要引进或培养各类人才,避免近亲繁殖,促进原创思维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