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的指导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邮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14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工作会议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作为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措施。邮政将业务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电子商务交付市场,作为邮政业务转型的突破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中国传统邮政网络适应一般服务体系结构和服务理念,与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深层矛盾日益突出,网络各环节联系不紧密,运营效率低,运营质量不稳定,社会资源运营能力差,已成为邮政进入电子商务交付市场的瓶颈。
网络运技术支持能力发展现状
1.1.网络运输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础扎实
自2001年以来,中国邮政网络运输信息化建设经过13年的建设和发展:在生产层面,中央局实现了所有生产环节的电子运营,规范和优化了运营组织和生产过程,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中央局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在管理层面,网络运输信息系统已成为邮政集团控制中心内部生产和网络邮件运输的业务管理平台,保证了网络邮件生产运输的综合管理和正常秩序,为网络运输进一步推进业务改革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2中心局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近年来,邮政集团公司不断增加中央局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能力投资,2012年改造27台信函分拣机,2013年改造22台交叉带分拣机、皮带机传输和平刷辅助分拣设备(网络共38台交叉带分拣机),2014年安装省会中心局81台挂信分拣显示设备。这些设备在中央局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为下一步的流水和大规模生产运行提供了前提。
1.全国邮件运输方式改革基本完成
邮政集团2013年邮政集团公司~2014年实施运输方式改革,2014年取消火车邮路81条,2015年取消火车邮路57条,占所有火车邮路52条.7%,改革前调整点对点火车数量为2.78倍。邮政运输方式改革解决了中央局生产运营和邮件运输受火车运营时间限制和网络相对固化的缺点,大大提高了网络运输生产运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为中央局流水运营、科学运输组织和动态调度提供了发展空间。
2.网络运输业务技术支持能力存在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大数据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在近十年的网络运输生产应用中,网络运输信息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生产数据。据统计,网络运输系统日均数据总承包约1000万条,邮件350万条,报纸分发数据450万条,全国中心保存的各类网络运输数据已达200万条T,这些数据在引领邮政网络运输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现代中外先进配送企业和自身发展目标相比,仍存在以下差距。一是中央局生产信息化整合度低,操作流程不合理,运行效率低。目前,中央生产和邮件全网运输的目标是满足邮政的一般服务,只实现传统生产运营的电子运营,生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生产运营无效,人力、设备和各种隐藏资源效益损失严重。二是邮路运输智能化、科学化程度低。目前,全网邮路运输组织是基于邮政网络结构、铁路运输网络、邮政集团公司、省分公司分级管理省、省、区、市邮路,不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网络运输生产数据、资源数据使用模型工具、网络邮路、运营计划整体智能规划和统一动态指挥调度,网络运营效率和效率有待提高。三是邮政网络运输生产系统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网络运输生产制度落后,中心局过去按班次“总进总出”、逐环节“交接验收、检查、平衡合拢”、“向上环节发验”等生产制度已不适应网络运输流水化、现代化大生产。四是网络运输信息系统的应用和覆盖范围不够全面。目前,网络运输信息系统的生产前台还没有在部分城市、县、省的邮路上得到充分的应用。省内邮路,特别是邮区、县邮路的运行控制相对薄弱,互联数据不完整,难以实现邮件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第五,网络运输信息应用水平低,仅限于复制和局部优化传统手工操作和管理流程,实现基本生产、运输计划和主要统计功能,网络运输生产数据挖掘、钻孔和加工深度不够,未能模型、智能、可视化分析,生产数据价值未充分发挥,无法通过系统管理辅助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