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美学史上的文字自然要丰富多彩

什么是真正的史感?20世纪的一些历史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话题留给了21世纪。是当时性的呈现和历时性的展示。前者说得太多,后者说得太少。就“当时呈示”而且,也是列出多,解读少。如何进行“当时呈示”呢?首先要明确的是,选择的对象不是某一审美类别历史上的对象,也不能完全完成,而是选择具有审美代表性和影响审美史发展的对象。首先要呈现和解读其审美性质、特征、形式,探索其审美品质。其次,要结合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探索审美性质、特征、形式和质量的主要依据。三是探索审美心态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不同,审美精神也不同。比如六朝玄学与美学、隋唐佛学与美学、宋代理学与美学。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形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对诗人审美的影响是深远的。没有安史之乱,杜甫就达不到他现在公认的水平和高度。他只能是像高适、岑参这样的大诗人,而不是“诗圣”。历史变化对审美变化的影响很大。但这取决于历史变迁的历史内涵是什么,它的容量和程度。宋朝的变迁,靖康的困难,建炎南渡,宋元易代,明清时期的变迁,对人们的社会心态和审美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审美性质、特点、形式和质量。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审美形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方式和转化过程,从而达到了描述性、解释性、现象性性的现时解读目的。

在对历时性的解读中,首先要明确历时性的地位——它更具历史本体意义,明确其两种发展方式;继承与变异,或同化与异化。对于继承、同化,人们说得多;对于变异、异化,人们谈得少。两者的结合是历史延续图像的完整展示和正确描述。审美意识从产生到发展构成审美意识史;审美范畴从萌芽到衍生,构成审美范畴史,最终体现在审美观念的影响上。影响是前结构的沉淀和沉积,即“同化”的体现。另一面则有“异化”。例如,六朝是汉朝,改变了汉朝的粗犷和精致;隋唐是六朝,清算是六朝的审美风格;宋朝是唐朝,在审美风格上改变了唐朝的博大开放和广阔,表现出宁静、舒适和冷漠。同化与异化反映了历史曲折发展的规律现象,是对历时美的本体解读。异化最终体现在心理、心理、心理的变异上。唐人感性意识强,理性思辨略弱,前不如六朝深刻思辨,后不如宋人理学。唐人是诗人,宋人是学者;唐人重感性,宋人富知性,宋人随后改变了唐人的勇气和温柔。然而,异化不是直接完成的,需要有中介。初盛唐的中介是张说;盛中唐的中介是杜甫;从唐到宋,经过晚唐,西昆体的影响和王禹的chēng@①,欧阳修等人的反拨中介,唐音才真正转变为宋调。因此,同化-异化-中介是历时演变的完整结构。因此,社会史、思想史凝定为心态史,再凝定为审美史。

在基本写作方法上,要将描述与评价、史实与史论、判断与感悟、思辨与体验、案例分析与整体把握、实地考察与数据占有相结合。作为审美史,更要注重写作主体的感悟、体验和实地考察。青铜器、汉画像、敦煌、麦积山……在实地考察中获得感悟、体验、认知等。美学史上的文字自然要丰富多彩,因为对象是美的。把美学还给美吧!心如枯井的写作心态,笔如枯木的写作文字,与美学史绝缘。美学史的写作应由一个人独自完成,以反映个人的学术风格和上述写作特点。在这一点上,它应该回到20世纪。正是这样才能产生学术名家、大家和大师,否则,只能产生“课题组负责人”。创新是学术生命和动力,《南齐书》•文学传论响亮地说:“若无新变,则不能代雄。”21世纪的美学史研究应以创新为目标,涉及对象、风格、方法、手段等方面。当然,这也需要与学术规范、学术作风相结合,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要进行学术研究“活”历史,似乎是高阶段,高境界,然而,历史面临的对象极其复杂,有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对美学史主体提出了学术规范和学术作风的特殊要求。祖先提出十年磨一剑的要求,现在是一年磨几剑。学术和轻薄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它会消灭和消蚀学术生命和存在,使其粗俗。学术有其固有的品位和风格,不应降低,而应提高学术水平,这是学术发展的方向。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