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螺旋CT对右肺下叶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的测量参考

[摘要]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测量活体右肺下叶肺段与亚肺段动脉管径的数值范围,为肺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74例无心肺疾病患者,行胸部CT增强扫描,按性别分男、女两组;按年龄(20一40岁、4l~60岁、61岁以上)分3组,在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测量右肺下叶肺段和亚段肺动脉管径的数值,并进行男、女两组及不同年龄组肺段与亚段肺动脉管径的比较分析。结果在MIP图像上能准确测量右肺各肺段及亚肺段肺动脉管径的数值,男、女性右肺下叶各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女各年龄组肺段与亚肺段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尤其是20—40岁与61~85岁的年龄组之间。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右肺下叶肺段及亚肺段动脉是测量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值的有效方法。[关键词】右肺下叶;肺段动脉;管径;测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人
    近年来,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快速扫描、无创伤、三维成像为研究活体影像解剖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发展⋯。刘树伟等心。1利用尸体断层标本结合多层螺旋CT图像研究了肺段和亚肺段动脉在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上的形态特点、分布规律,但国内外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评价的报道较少”’6J,主要局限于肺叶以上动脉管径。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测量正常成人右肺下叶各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值,为肺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数据。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胸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27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标准为:无呼吸系统疾病;无心肺血管、纵隔疾病,其中,男性142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54.11岁;女性132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54.10岁。按性别分为男、女组;按年龄分为3组:20~40岁(男46例、女43例);41~60岁(男49例、女44例);61—85岁(男47例、女45例)。
2.方法
2.1 64层螺旋CT扫描:利用荷兰Philips Brilliance6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包括整个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螺距为1.173,重建层厚0.9mm,重建间隔0.45mm。患者取仰卧位,屏气扫描,经肘正中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优维显注射液100ml(3009I/L)行螺旋CT血管造影,注射速率为3.0ml/S。采用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感兴趣区(ROI)设为肺动脉根部,阈值为90HU。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2.2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成像技术主要采用:(1)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VR);(2)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在VR、MIP图像上观察肺动脉的分支、形态、走行等特点,在MIP图像上测量右肺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肺动脉及亚肺段动脉的管径值,每支动脉测量点为:起始处至次级动脉分叉点之间的中点,观察其边缘清晰者以十字光标最前端为标志,每支动脉管径测量两次,求均值,数值精确到0.1am。由两名熟悉肺血管结构的影像科主治医师测量肺段、亚肺段动脉的管径值。
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3.0统计学软件对右肺下叶的肺段与亚肺段动脉管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性别组、年龄组测量值分别采用t检验、ANOVA检验,检验水准P=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三维重建图像显示情况
    通过对肺动脉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右肺下叶背段及内、前、外、后基底段及亚段肺动脉显示率为100%。其中,VR图像能完整显示肺动脉及分支及周围解剖关系,图像较直观,空间分辨力高,立体感强(图1);MIP图像清晰度高,显示肺动脉及1-5级分支形态、分布及走行,对血管解剖显示效果佳
(图2-6)。
图1VR重建右肺动脉及分支
图2MIP重建右肺下叶背段动脉与亚段动脉(女)
图3MIP重建右肺下叶内基底段与亚段肺动脉
图4MIP重建右肺下叶前基底段与亚段肺动脉
图5MIP重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与亚段肺动脉
图6MIP重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与亚段肺动脉
2.肺段、肺亚段动脉管径值观测结果
    在MIP图像上测量右肺各肺段及亚肺段肺动脉的管径值,具体如下:男、女右肺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和后基底段动脉管径的多层螺旋CT测量值见表1;男、女不同年龄组右肺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和后基底段肺动脉管径的多层螺旋CT测量值见表2;男、女右肺下叶背段亚肺段、内基底段亚肺段、前基底段亚肺段、外基底段亚肺段和后基底段亚肺段动脉管径的多层螺旋CT测量值见表3;男、女不同年龄组右肺下叶背段亚肺段、内基底段亚肺段、前基底段亚肺段、外基底段亚肺段和后基底段亚肺段肺动脉管径的多层螺旋CT测量值见表4。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性右肺下叶各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女各年龄组肺段与亚肺段动脉管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特别是20~40岁与6l~87岁的年龄组之间。男性,右肺下叶各肺段动脉管径与年龄相
    关系数R2分别为:0.715、0.882、0.552、0.802、0.813(P<0.05);肺段各段亚段管径与年龄相关系数尺2分别为:0.81、0.823、0.731、0.818、0.812(P<0.05)。女性,右肺下叶各肺段动脉管径与年龄相关系数尺2分别为:0.792、0.659、0.792、0.659、0.706(P<0.05);右肺下叶各亚肺段动脉管径与年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08、0.663、0.808、0.663、0.51(P<0.05)。经计算相关系数,且对以上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P值均小于0.05,说明总体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男性和女性右肺下叶各段肺动脉、亚段肺动脉管径多层螺旋CT测量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各年龄组的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多层螺旋CT测量值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表1男、女右肺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和后基底段动脉管径的多层螺旋CT测量值
表2男、女不同年龄组右肺下叶背段、内基底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和后基底段肺动脉管径的多层螺旋CT测量值
表 3 男、女右肺下叶背段亚肺段、内基底段亚肺段、前基底段亚肺段、外基底段亚肺段和后基底段亚肺段动脉管径的多层螺旋CT测量值
表 4 男、女不同年龄组右肺下叶背段亚肺段、内基底段亚肺段、前基底段亚肺段、外基底段亚肺段和后基底段亚肺段肺动脉管径的多层螺旋CT测量值
讨论
1.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的优势
以前,在尸体上对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学研究,因肺标本受灌注固定、冷冻、弹性萎缩等影响,使尸体肺部组织断层图像出现萎缩、变形,不能准确体现活体的真实形态,影响人们对其正常形态和功能的理解。-8。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重建层厚薄、无创性的优势,能清晰地显示第3~5级肺动脉’9。。肺动脉成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中,以VR和MIP对血管的走行、分支及其管径大小显示为佳㈡o,其中,VR清晰显示肺动脉的完整形态,可任意角度旋转,多方位观察肺动脉与周围器官解剖关系;而MIP对肺动脉分支及其管径大小的观测最为准确,两者联合,优势互补。因此,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肺动脉的研究从尸体转向活体,从有创发展为无创,在活体状态下,能对正常肺动脉及分支进行科学评价‘1⋯,明显优于传统的尸体解剖方法。
2.右肺下叶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的变化规律
    右肺动脉较长而粗,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右横行,至右肺门处分为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其中右肺下叶动脉进入右肺下叶后,先分出背段动脉,继续下行,依次分出内基底段动脉、前基底段动脉、外基底段动脉、后基底段动脉。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右肺下叶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在4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管径呈递增的趋势,可能与老年人肺动脉管壁弹性降低或管壁退变,在长期血流作用下血管发生缓慢扩张有关。
3.研究右肺下叶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的临床意义
    肺源性心脏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严重的并发症,因多种病因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大导致肺动脉高压发生,出现肺源性心脏病。Shokhet等研究显示,严重COPD病人肺动脉压及主肺动脉直径均大于正常组。 Beiderlinden等报道,肺动脉压力与肺动脉直径呈正相关。肺动脉及分支管径的变化与COPD病程进展程度有关,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观测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大小变化,可早期预测肺动脉高压发生,并进行干预和治疗,有效延缓病程的进展。据朱力等报道,血管内栓子存在时,其管腔较同级对侧无栓塞的血管腔增粗,此征象出现率为93.5%;右肺血栓较左肺多,下肺较上肺和中肺多,右侧肺段动脉以右下叶后基底段动脉血栓最多,其原因是此血管走行较垂直及重力因素的影响,血栓随血流容易停留在此血管。另外,明确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值的正常范围,对肺动静脉畸形、肺动静脉瘘、肺动脉疾病旧0的鉴别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MSCT成像技术,准确地测量活体右肺下叶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值的正常范围,对肺动脉病变及引起肺动脉形态改变的疾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干预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树伟.迎接断层影像解剖学新时代的到来[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22(5):455-456.
[2]刘树伟,王怀经,柳澄,等.肺段的冠状层解剖断层标本与多层螺旋CT图像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22
[3]刘树伟,柳澄,王怀经,等.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矢状断层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23(6):561.565.
[4]刘树伟,王怀经,柳澄,等.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5,36(6):633-637.
[5]崔立明,韩萍,梁波,等.16层螺旋CT正常肺动脉管径的测量[J].放射学实践,2006,21(5):491-493.
[6]杨国财,赵丰平,唐桂波,等.高海拔地区64层CT正常肺动脉管径的测量[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2):1713.1715.
[7]李颖,谭立文,张绍祥,等.图像纹理扩张在肺部形态还原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8):1929.1931.
[8]巫北海.学习与研究活体形态学的几点体会[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7):652-653,670.
[9]何晖,梁长虹,赵振军,等.多排螺旋CT对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6,15(5):235-237.
[10]黄凯龄,田军章,江桂华,等.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JournalofMedicalImaging,2009,19(5):526-529.
[11]陈光平,董海娜,叶再挺,等.多层螺旋CT成像对右肺中叶肺段与亚段肺动脉管径的评价[J].解剖学报,2011,42(1):72-76.
[12]刘鹏,郭顺林,雷军强,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多层螺旋CT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4):264.268.
[13]高靳,余建群,白红利,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程与肺动脉直径变化关系的多层螺旋CT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3):332-337.
[14]朱力,王建国,刘敏,等.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血栓分布特征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11):833—836.
[15]纪建松,章士正,王丽华,等.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13(2):136-139.
[16]黄绍权,吴涛,刘永斌.肺动脉发育不良的CT诊断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5,6(3):133—135.
[17]王克,刘学静,武乐斌,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801.803.
[18]黄朝华,陈瑟燕,杨江爽,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1):16—18.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