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生辅修或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护理学院2015年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将人才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和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培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学院2015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2015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87人,统计时间截至9月底,综合就业人数59人,综合就业率67.81%,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59.81%。灵活就业主要是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实际就业率中,三级医院比例为3.4%,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医院比例为28.73%,未就业率为32.18%。根据上述数据,暂停就业的毕业生较多。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在县级以上医院学习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取得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然后在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工作。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学习压力大,与社会沟通和信息沟通能力低,对就业信息获取或就业趋势缺乏了解,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日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个高校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扭转毕业生就业观念,为基层就业开辟广阔的空间和重要渠道。根据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来看,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广大新城镇、社区和边境地区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人才,具有接受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学院在促进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建立了以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从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了面向基层就业的理念,强调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医疗理念。对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实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班级结构,基于区域和学生独立注册,建立多个临床实习、实习基地,使学生实习医院和自己的就业场景,有利于毕业生了解附近医疗机构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管理中,设立专业辅导员为负责人,负责学生入学至毕业三年的学习监督和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内每一位教师身上,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合法工作,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养精度,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学生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学校计划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取得助理医师和医师资格,尽最大努力选择高质量的职业。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基础,制定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自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现场反应中总结经验,将第一手考试经验融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前辅导教学;然后将历年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考点和知识点融入常规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和未来临床工作。

此外,鼓励临床医学生辅修或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救等专业课程,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随着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我们意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具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但基层医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相当稳定。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还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特色。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从而加强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岗位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征求基层医学一线专家的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医疗卫生人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