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

随着手术方法和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提高。由于腹腔器官较多,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腹腔手术患者减少了肠蠕动,术后肠粘连风险较高,对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1]。本研究选取了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治疗的95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6例~平均年龄(50.377岁)±10.38岁;胃部手术23例,脾破裂3例,肠穿孔5例,穿孔性阑尾炎8例,胆道手术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5~平均年龄为51.49岁±10.62岁;胃部手术20例,脾破裂2例,肠穿孔6例,穿孔阑尾炎14例,胆道手术8例。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数据相比,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患者符合手术指征[2];腹部疾病患者;首次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并发肠梗阻;肢体残疾人;巨结肠。

1.2方法

腹部手术后,给予患者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酸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如:病情观察、一般护理、管道护理、用药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心理干预。术前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强调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和预防措施,增加患者对并发症的重视[3]。肠运动。术后6小时左右,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肠道人工运动。患者采取半卧位收缩嘴唇,缓慢呼吸,上肢握举、曲展等动作,下肢在床上屈伸、踢踏,鼓励患者频繁更换卧位[4]。术后24小时进行腹部红外线理疗,照射腹部。红外线中的穿透性热量使肠道和手术部位发热,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术后肠道缺血,降低肠粘连的风险[5]。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鼓励患者术后12小时下床。首先从床上坐起来,站在床边,逐渐在床边行走,确保每次下床活动时间超过20分钟,同时避免疲劳。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腹腔内早期形成的轻度肠粘连自行分离,增加肠道运动。腹部按摩。术后3天,患者一手保护切口,另一手避开切口进行腹部按摩,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摩强度由轻到重,强度控制以患者投诉为准。管道护理和饮食护理。确保胃肠减压管道在位有效、固定良好,避免管道屈曲、堵塞、脱落;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数量。术后3d将开塞露注入肛门,保留5d~增强肠道蠕动10分钟。肛门排气后,可吃流质食物,少量多餐,以刺激肠蠕动。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梗阻的例数,比较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两组胃肠蠕动的恢复时间。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行行χ2检验;用sxx测量数据;±表示,使用t检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和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肠梗阻类型,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些学者认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与患者的个人体质和炎症性病变有关[6]。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时,患者表现为剧烈的阵发性腹绞痛,有意识地在肠道内逃气。对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增加患者疼痛,延缓腹部切口恢复,延长住院时间[7]。常规护理主要针对疾病进行护理干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疾病进展选择,护理人员主要执行医生建议,自主性差,不能充分考虑并发症的预防。综合护理工作的重点是“以人为本”,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建议、个人经验和先进的临床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疾病康复,控制并发症的发生[8]。在综合护理中,患者通过早期起床活动增加腹部运动量,促进肠蠕动:站立时,盆腔肠向下移动,增加小肠活动范围,避免小肠长期处于同一位置,降低肠粘连的发生率;增加腹部按摩等自我护理措施,通过按压改善肠供血,增加蠕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本文观察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8.0%;胃肠蠕动恢复时间(11.04)±1.43)h短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P<0.05)。综上所述,腹部手术患者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增加肠道的相对运动量,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