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刺激性药物容易导致液体渗出

1.临床资料


2009年5月至2011年4日,我院观察静脉输液320例,外渗88例,外渗27.5%.其中婴幼儿59例(67.04%),学龄前16例(18.18%),儿童13例(14.78%)。男孩58例,女孩30例;1月至6岁;包括15例化疗儿童,50%葡萄糖静脉注射8例,10%葡萄糖+10%KCL静脉注射45例,其他20例;外渗部位为:头皮45例,前臂15例,足背14例,内踝9例,其他部位5例(轻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16例(轻度:疼痛仅限于注射部位,肿胀面积小于2cm);中度:疼痛难忍,肿胀面积约2~4cm;重度:肿胀面积大于4cm,皮肤颜色由苍白变为暗红色)。


2.各年龄组儿童的特点及输液外渗的原因


2.1.患儿因素


2.1.1.婴幼儿(1~3岁)


新生儿幼小,反应能力最差,头部静脉丰富,交错成网,管腔内无瓣膜,血管内压力低,管腔幼稚,影响操作判断。皮下脂肪薄,皮肤松弛,容易被周围组织拉扯,导致血管移动,导致钢针脱位,形成外渗。婴幼儿静脉穿刺相对困难,容易导致胶带松动,导致针头脱离静脉。在本临床资料中,婴幼儿输液外渗较多,占输液外渗的67.04%。


2.1.2.学龄前期


学龄前儿童害怕注射,经常哭,害怕注射疼痛,不配合治疗,当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有些儿童会拒绝输液穿刺,家庭非常焦虑,兴奋会影响护士的手术。儿童不能很好地合作,导致输液渗漏。


2.2.穿刺部位


婴儿穿刺按常规定位于头皮静脉穿刺。因为婴儿容易移动,对顺行穿刺有阻力的人使用逆行穿刺。学龄前儿童可以在手背或脚背上穿刺。对于超胖、静脉隐匿的儿童,可选择内踝大静脉、腹泻、脱水严重的儿童,可考虑选择肘窝静脉穿刺。婴幼儿血管不易找到,不能很好地配合。穿刺部位不利于护理,导致穿刺时血管穿刺。


2.3.病情特点


2.3.严重脱水、营养不良的儿童110例,外渗10例,占9.09%。由于外周循环差,血管通透性增加,外渗反应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反应也加重。


2.3.207例儿童有创伤或其他炎症性病变,19例儿童有外渗,占9.178%。由于疼痛难以忍受,加上自控能力差,穿刺部位活动较大,由于治疗需要,多次注射液体,也容易导致液体外渗。


2.3.癌症是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癌症儿童3例,外渗儿童1例,占33.33%。由于反复化疗,癌症儿童静脉脆弱,穿刺困难,易发生血管穿刺和液体外渗。


2.4.药物和治疗因素


一些刺激性药物容易导致液体渗出,如①高渗性液体、阳离子液体:50%葡萄糖、10%葡萄酸钙、20%甘露醇、10%氯化钾等;②高价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等;③高PH值药物:11.2%乳酸钠、5%碳酸氢钠等。如高浓度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在输注速度稍快的情况下,血管压力增加,刺激性增强,血管容易收缩、痉挛和渗出。


2.5.护理因素


2.5.1.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大于胶带固定区域,棉签擦拭消毒剂,避免阻碍视线,导致穿刺错误,避免刺激性药物泄漏,产生无菌炎症。局部解剖学不可靠,缺乏经验,不了解血管。缺乏对药物特性和使用方法的了解是导致渗漏的原因。


2.5.2.套管针型号不一致,儿童血管细,特别是新生儿,使用留置针,容易导致套管针周围血管扩张压力,导致营养障碍和渗漏坏死,套管针与血管壁的接触摩擦也可增加渗漏的机会。使用钢针,穿刺时穿刺血管对侧,药液沿对侧血管壁渗出。


2.5.3.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沿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渗入皮下。输液速度太快,远端小静脉用力注射药物。可使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药液渗出。


2.5.4.穿刺技术不合格


穿刺针不锋利,“锯”穿刺静脉,导致静脉局部多个穿刺点,血液从静脉穿刺点泄漏,穿透皮下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2.5.5.拔针后处理不当造成外渗


拔针时,只按皮肤针眼。如果血管壁上的针眼没有按压,就会引起静脉穿刺点出血。拔针后,按摩穿刺点,破坏伤口处血小板凝结。正确按压时间后,伤口或皮下出血。压迫时间太短,达不到止血效果。


2.6.健康宣传


有些家长由于缺乏护理知识,加上对孩子的关心和焦虑,导致过度拥抱和摇晃孩子,或用衣服遮住孩子的头,触摸头皮针,或拉动输液管,导致针刺穿血管壁,导致液体渗出。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