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中国美学对艺术最基本的要求是诚实

与中国哲学一致的原因是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贵情思而轻事实”,缘其注重德不在形,关心不在形。“所以象德者也是,”所以“情见而义立,乐终德尊。”“画家,从心者也,”所以“性格不高,不能用墨水”。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按照这个逻辑,自然是自然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否则就是自相矛盾。

道是形而上的东西,看不见也听不见,“道也者,口之所以不能言也,自之所以不能视也,耳之所以不能听,所以修心正形。”(《管子·内业篇)修心而正形,所以有德,有德就有象。因为因为。“言不尽意”,所以要“立象以尽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也就是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六经”,而“六经”也是最广义的艺术。很明显,我们知道为什么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越来越倾向于不求形似。

《周易略例》·明象》云:“言人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故意,得意而忘象。”“象生于意而象存,那么所存者,是非其象也……所以立象是尽意的,象可忘也是”。图像,即图像,只是一种象征,一种象征;一种启示,一种过程的碎片,不是实体,不是目的,不是对象的照片。“忘象”才能“得意”,拘于“形似”,是“舍本逐末”的“余事”,是“与漆污泥的工争巧拙与毫厘”这样的人,不仅不能画画,还能画画,“不能和谈六经”。

这种观点是逐渐建立起来的。早些时候,艺术家和美学家也考虑到了相似性。在谈论表演的同时,也谈论再现,例如,《乐记》也谈论表达“象成”。顾恺之不仅讲传神,还讲传神。“形神兼备”,谢赫在讲“气韵生动”的同时也讲“传移模写”。刘勰在讲“情在词外”的同时也讲“状如目前”。但未来,再现论的因素越来越少,表现论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条发展道路与艺术走向德性人格的道路一致。

艺术,作为德性人格的表现,不言而喻,首先要求诚实。不诚实,不说实话,表现德性人格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美学对艺术最基本的要求是诚实。这一要求与中国哲学的传统精神完全一致。

《周易·文言传》:“修辞立其诚。”《苟子·乐论篇》:“真诚去伪,礼之经。”《庄子·渔父篇》:“真的,真诚,不真诚不能感动,所以强烈的哭泣虽然不悲伤,强烈的愤怒虽然严格不威严,强烈的亲戚虽然笑不和谐。真的在内部,被外部感动,所以真的很贵。”儒道同意,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

中国哲学是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修辞立其诚”,也有其实用意义。忧患意识是德与福的因果关系。“天道福善祸淫”(《尚书·)“唯厚德者能受多福”(《国语·晋语》),“诚”是德,故能致福,不诚是失德,故能致祸。古人所谓的“福”与“祸”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社会效果”。按照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只有说实话的作品才能展现自己的时代精神,引起良好的社会效果。假作品虽然一时好听,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和国家都是有害的。李潜书云:“好卜筑者,能告人以祸福,不能使祸福必至于人。喜福而怠修,则转而致祸;但祸而思戒,则容易为福。如果是,龟英皆妄言。因此,歌曲大宁者,无验于昏主,t恤危亡者,常失于明后。善言天下,言其有以治乱,不言其必治乱。”艺术家和哲学家都不是先知。只要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他们就会对社会履行自己的责任。

钟荣《诗品》:“看古今胜语,多非补假,都是直寻,”。东方树《昭昧詹言》:“古人论诗,举其大要,不是喋喋不休以泄真机。”刘熙载《艺概》:“赋当以真伪论,不当以正变论。正而假不如变而真。”《袁中郎全集序小修诗》:“非从自己的胸怀中流出,拒绝写作……真人所做,所以多真声。无效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能通过人的喜悦、愤怒、悲伤、快乐、爱情欲望,既可喜又可喜”……这样的例子,不胜列举。诗歌、文字、绘画、音乐等等。“俗人之画必俗,雅人之画必雅,”“……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