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慢性收缩性心衰的治疗指南

长期收缩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病人胸闷、心悸、气短、治疗的最后时间。气喘、运动耐力下降、积液积聚等,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因反复发作,病势迁延难愈,最终进展为难治性心力衰竭,如何改善心功能状态以提高转转率,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已成为治疗的热点。经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在西药的基础上,辨证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对于慢性收缩性心衰的治疗指南建议明确指出心脏基础病变,因为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针对性治疗,如肺源性心脏病是关键,而冠心病、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现代医学提倡对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变的治疗,通常采用利尿剂、ACEi制剂、β受体阻滞剂、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洋地黄类药物[1]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机体病理生理学变化,在治疗心衰方面将起到根本的作用,但是临床实践显示,有些病人虽然经过系统治疗,最终发展成顽固性心力衰竭,这是因为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利尿作用于体内解质平衡失调,引起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ACEI制剂因血压升高,心跳不能耐受而无法达到靶剂量等都限制了药物疗效,如何弥补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差距,从而为中医学的中药治疗提供了切入点,并在实践中也证明,正确、合理的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可以达到缓解症状,增加治疗效果的目的

1?立法有根据,明确病机病理。

综观慢性收缩型心力衰竭的病理变化,心气虚损贯穿病变始终,心、脾、肾阳虚证为病源,心之阳气亏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2],气虚渐而及阳虚无以化气,无法行正循行和蒸化水,遂变生瘀血饮邪,病情加重至顽固难愈,病位似在心,实为五脏皆病,因此,要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除湿治标。作者在临床上应用自拟健心汤加耳穴压豆结合西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病人的研究结果可明显减轻病情改善预后,健心汤组方立意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4],处方组成:黄芪30g,先煎附子10g,桂皮6g,枳壳20g,桑白皮12g,大腹皮12g,云苓12g,猪只有12g,白术10g,丹参20g,牛膝15g,桃仁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用白芍10g,炙甘草10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现代研究证实,方中复用黄芪可补气升阳,对心、脾、肺、肾的调节也有一定的疗效。肉桂配伍温补元阳并引火归元;川芎、赤芍、丹参、桃仁、当归以活血化瘀,白芍药具有敛阴、茯苓、桑白皮泻肺利喘、党参、白术、茯苓、大腹皮的功效,正常的脾胃运化有利于心气的宣通。耳压豆法,依中医针灸疗法,取穴主要取穴为心、肺、脾、小肠、胃、三焦、内分泌。使用王不留行贴压耳穴,每次选穴3~5次,每次1~2min,每天按揉3~5分钟,每天3~4次。每次3~5天换一次,上述治疗6周为一个疗程,经观察病人不但症状改善明显,实验室检查也有一定的改善,长期效果可见病人治疗依从性提高再住院率降低,生存期显著延长,验证中医和针灸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2?实行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因人而异。

慢缩心衰的治疗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温阳补气、活血利水的治法在临床上确有一定疗效,而中医治疗学则以辨证论治为宗旨,随治用药及病人病情转归,寒热虚实将不断转化,因此,不拘泥于一方一法,宜随证变,现就两个临床个案进行分析如下:

病人,男性,65岁,主因胸闷心悸动则尤甚3年,伴腹痛加重伴腹痛满10d就诊,病人在我科多次住院,查心电图显示:房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彩超显示全心增大,同时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30%的EF,二尖瓣,主动脉瓣返流,平素规律使用呋塞米20mg,1次/d,本品为20mg/d,2mg/d,1mg/d,1mg/d,1mg/d,3次//d,地高辛0.25mg,1次//d,中成药1剂,2次//d,口服,并配合耳穴压豆,选穴心、肾、脾,肺,小肠。住院诊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Ⅲ级房颤患者。检查所见:面部浮肿,双下肢浮肿按之无指头,面色暗淡,舌质暗淡,肥大苔白带黄略显水滑,脉沉结。本病为近期心悸气短,胸闷满,周身乏力,纳差口干,口干喝水,但饮水后感觉胃部不适,大便稀薄不爽,小便量少,入院后考虑心衰加重,故增加利尿剂的用量,但每日呋塞米80mg,始见尿量增多,胸闷,气促症状轻微减轻。检查结果显示有持续性的高尿酸血症。原因分析主要与长期应用利尿剂有关,病人曾经尝试减呋塞米剂量如20mg、1次//d、口服,尿量只有500mL左右,而且胸脘满的症状持续不减,且胸闷的症状持续不减。剖析病情:病人在发病初期常运用西医治疗,由于心率在50~60次/分钟内有波动,所以β受体阻滞剂已不使用,余药物按《指南》推荐常规应用。最近半年,自觉症状加重,活动耐量明显降低,经配合中药和耳穴压豆治疗心功能状况一度得到明显改善,运动耐量增加,近期症状反复,颇感苦恼,且胸闷满,甚夜不眠,少尿,舌苔薄白,五味散加,病人心下痞,小便不利,为水饮内停,饮邪停蓄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五苓散的调津液具有滋燥渴、导水饮的功效,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因此,又要为消痞满之一治。”故调原方为五苓散以通阳化气利水之剂,其处方为:桂枝6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0g,云苓15g,茯苓10g,丹参12g,茯苓6g,桃10g,炙甘草10g,每日一剂,服3剂后,症状减轻,大便成形,且尿量增多,利尿剂用量比前次减少,胃纳改善,已知谷香,续服5剂,诸症大减,可在病房走走活动,尿量增加,速尿20mg,一天一次,舌苔薄白无水滑,无夜间憋醒现象,病人自觉症状良好,继原方去桃仁带药5剂出院,半月后随访无复发。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