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采用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给予分期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不分期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达到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研究组痊愈率96.7%,对照组痊愈率40.0%,研究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House-Brackmann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FD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F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针灸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临床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麻痹多见,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中医称为面瘫、口眼歪斜[2]。周围性面瘫又称之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临床表现常为患侧表情肌的迟缓性瘫痪。如治疗不当或未得到及时治疗,有可能出现口角歪斜、面肌痉挛后遗症。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实针灸治疗面瘫具有治愈率高、恢复期短及后遗症少等优点[3]。由于周围性面瘫具有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近年来我院针灸科采用针灸分期治疗面瘫,取得了较好的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年龄18-70岁,首次发病,一侧发病,病程1-70天,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于其他疾病,合并心血管结拜、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肝肾肺等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精神病病史者,面积痉挛者,亨特氏综合征者,哺乳期或者孕期患者,正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共纳入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男24,女36,年龄18-68岁,平均41.8±14.8岁;对照组男22,女38,年龄19-65岁,平均42.1±1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4] 

(1)起病突然,常在睡觉醒来时感觉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2)不能皱眉、鼓腮;(3)口角外向健侧,喝水时口角流水;(4)患侧眼裂增大、流泪;(5)患侧鼻唇沟变浅,部分患者舌前2/3味觉减退。分期标准:发病1-7天为急性期;8-20天为静止期,21-70天为恢复期。

1.3治疗方法

1.3.1研究组  取穴: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随症加减;兼风寒者加风池;兼风热者加曲池;抬眉困难者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体虚恢复期加足三里、三阴交补益气血。针具:一次性针灸针,方法:严格执行针灸操作常规。(1) 急性期:浅刺+TDP,20分钟,泻法;(2)稳定期:常规针刺+TDP+面部推拿+闪罐,平补平泻法,30分钟;(3)恢复期:常规电针+推拿+TDP+闪罐。30分钟,补法。(4)后遗症期:温针灸+推拿+闪罐。

1.3.2对照组  取穴、针具同研究组,方法常规针刺+TDP。

1.3.3治疗疗程: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2天。治疗1-6个疗程。

1.4评价方法

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分级进行评价。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对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进行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痊愈: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100分,House-Brackmann评价Ⅰ级,FDI评定躯体功能分≥20分,社会功能评分≤10分;显效: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75分,但未达100分,House-Brackmann评价Ⅱ级,FDI评定躯体功能分≥15分,社会功能评分≤15分;有效:50分≤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75分,House-Brackmann评价Ⅲ级,FDI评定躯体功能分≥10分,社会功能评分≤20分;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至面神经核或者以下的面神经各段受到损害而导致的面肌麻痹。单侧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闭眼、皱眉、蹙额不能,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液体容易从口角流出,固体容易嵌塞在面颊与牙齿间隙[5-7]。双侧发病的患者面部呆板无表情。本次研究中选择的均为单侧发病患者。一般认为周围性面瘫可能与病毒感染、受凉、寒冷有关,以上因素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水肿。周围性面瘫属中医 “中风”(中经络)范畴。患者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脉失养,经气阻滞,筋肌弛缓[8-11]。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根据病情不同阶段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后遗症期。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无后遗症期,包括了急性期、静止期及恢复期的患者。

《灵枢·经筋》中对“面瘫”的论述“足之阳性、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师”。《诸病源候论》中对“面瘫”的论述“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僻”。该病初期为炎症、水肿期,治疗主要以消除炎症及水肿为主,宜浅刺、刺激强度宜小,激发经气即可;稳定期用常规针刺,针刺强度增大,加推拿促进面部经络气血疏通;恢复期采用电针加推拿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12-13]。分期治疗能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手足三阳经脉广泛分布于面部肌肉,因此在急性期及静止期,选择口眼轮匝肌上手足三阳经穴位,针灸其,以发挥祛风通络的功效。针灸合谷穴能够祛除太阳、阳明经络邪气[14]。针灸攒竹、迎香、颧髎等穴位能够调整经络[15]。在恢复期需要祛邪外出,因此结合常规电针、推拿、TDP、闪罐,补养经筋。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中患者在不同的分期给与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与不分期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患者恢复更快,在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就达到了100%,在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痊愈率达到了9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等进行评价,研究组患者恢复也更佳。这说明,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不同的病期,根据不同的病机,给予分期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武亚涛,王玲玲,吕靖,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概述[J].环球中医药,2015,8(7):884-887.

[2]蔡剑飞,徐君君,袁淑芬.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8):231-232. 

[3]陈竣海,张晨静,李开平,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036-1038.

[4]贝政平,蔡映云.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11.

[5]罗琼,刘燕婷,王苗,等.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84-85.

[6]高志欣.针刺联合闪罐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7):1553-1555.

[7]曹瑞燕.针刺结合穴位按摩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3):210-211.

[8]王为凤,陈妙根.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6(11):36-37.

[9]张亚楠.分期针刺加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4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6):78-79.

[10]王翠,向齐,苏霞.经筋疗法治疗面瘫4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5):64.

[11]陈冬.针刺治疗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94.

[12]黄天明.快刺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J].中国针灸,2013,33(S1):68-69.

[13]杨任远.沿皮透刺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6):80-81.

[14]郑颖颖,郑健刚. “合谷刺与反合谷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3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2):338-339.

[15]许新霞,焦伟,武继涛.针灸配合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络阻型面瘫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1):73-75.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