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产钳助产在阴道分娩中的并发症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产钳助产在阴道分娩中的并发症。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170例阴道分娩,均采取产钳助产,分析其分娩中并发症。结果:母体并发症:40例阴道裂伤(23.53%),13例宫颈裂伤(7.65%),10例产后出血(5.88%),8例阴道壁血肿(4.71%),7例会阴伤口裂开(4.12%),3例会阴III度裂伤(1.76%)。新生儿并发症:55例头皮血肿(32.35%),30例头面部皮肤擦伤(17.65%),10例新生儿窒息(11.76%)。结论:产钳助产在阴道分娩中有着较好应用价值,但需注意分娩并发症。

【关键词】阴道分娩  并发症  产钳助产

产钳助产主要是指进入第二产程以后由医师利用助产钳牵引协助胎儿娩出,在阴道分娩中有着重要作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剖宫产普遍应用,产钳助产应用减少[1-2]。本文主要分析产钳助产在阴道分娩中的并发症,减少发生剖宫产,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170例产钳助产阴道分娩,年龄为24岁-35岁,平均为(26.34±7.44)岁;80例胎头位置异常,58例胎儿宫内窘迫,10例宫缩乏力,5例疤痕子宫,1例羊水栓塞。产钳术分类:出后产钳术、低位产钳术、中低位产钳术、中位产钳术、中高位产钳术、高位产钳术。其中10例中低位产钳,126例低位产钳,34例出口产钳。

1.2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导尿,检查阴道,宫口开全触摸先露下降平面、胎方位、产瘤大小、囟门位置,将头盆不称排除,侧切会阴,左手握住左叶钳柄,钳叶向下,右手伸至胎头、阴道壁间,做好引导,沿着右手掌左叶产钳缓慢进入胎头、阴道壁间,直到胎头左侧顶颞部,保持钳叶、钳柄处于同一水平,助手握住左钳柄。术者如前使用右手握住右钳柄,左手中食指伸至阴道后壁、胎头间,诱导右钳叶,于产钳上方慢慢滑至胎头右侧方,直至与左侧对称部位,钳柄合拢。对产钳部位扣合锁扣进行检查,出现阵缩,产妇需要屏气,注意会阴保护,左手向下对胎头进行牵引,胎头双顶径在露出以后,根据产钳反方向,将右叶产钳取出,然后将左叶产钳取出,胎体娩出。

2 结果

2.1 产前助产术母体并发症

40例阴道裂伤(23.53%),13例宫颈裂伤(7.65%),10例产后出血(5.88%),8例阴道壁血肿(4.71%),7例会阴伤口裂开(4.12%),3例会阴III度裂伤(1.76%)。

2.2 产前助产术新生儿并发症

55例头皮血肿(32.35%),30例头面部皮肤擦伤(17.65%),10例新生儿窒息(11.76%)。

3 讨论

为减少发生母婴并发症,在明确适应征前提下,侧切会阴,特别是巨大儿或者是枕后位,应加大会阴切口,如果胎头位置不正,需旋转为正枕后位或正枕前位[3]。本组母体并发症主要包含40例阴道裂伤(23.53%),13例宫颈裂伤(7.65%),10例产后出血(5.88%),8例阴道壁血肿(4.71%),7例会阴伤口裂开(4.12%),3例会阴III度裂伤(1.76%)。阴道壁裂伤沿着会阴侧切口粘膜延伸,中位产钳可达穹窿位置,通常宫颈裂伤为轻度。所以,术后检查处理软产道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瘢痕子宫产钳助产,需注意检查子宫瘢痕,避免引发严重并发症。产后出血率为5.88%,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后出血。伤口裂伤与术前阴道多次检查、缝合时间过长以及切口裂伤等因素有关。新生儿并发症包含55例头皮血肿(32.35%),30例头面部皮肤擦伤(17.65%),10例新生儿窒息(11.76%)。胎儿宫内窘迫、头位不正时应以产钳助产,其中面部擦伤属于直接并发症;头皮血肿大部分是因产道内挤压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新生儿窒息大多由于术前胎儿宫内窘迫所造成的。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剖宫产发生率逐年升高,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率增加,对剖宫产史试产孕妇,需要了解孕妇上次剖宫产术式、指征、胎儿体重以及术后有无感染、发热等症状,上次剖宫产如果为软产道异常、畸形、骨盆狭窄,或者是临产后疤痕压痛明显、妊娠晚期、新剖宫产适应征、存在上次手术指征,需要再次采取剖宫产。本组孕期产前检查无异常情况,产程中需要对胎儿、产妇情况进行观察,特别是疤痕是否存在压痛,产程如果进展顺利,需要缩短第二产程,采取低位产钳助产是较为有效分娩方式。总而言之,阴道试产适应征为产前助产适应征,钳助产在阴道分娩中有着较好应用价值,但需注意分娩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田芳.低位产钳助产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09):111-112.

[2]王国华,朱虹.低位产钳术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分析和评价[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03(01):73-76.

[3]王冬梅,马秀华.低位产钳助产术的助产指征及并发症141例分析[J].中国医刊,2015,06(08):89-90.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