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中医辨证眼外伤失眠患者的分析

  【摘要】:总结70例眼外伤失眠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经辨证有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在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对失眠进行施护,做好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给药护理、耳穴埋豆及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等中医特色护理。70例患者经辨证用药及施护,11例治愈,51例有效,8例无效。

  【关键词】:眼外伤;失眠;辨证分型;施护 

   失眠通常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影响日间社会功能[1]。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眼外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病情多样,并且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突发的外伤事件改变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导致视力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出现失眠,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治疗、预后和生活质量[2] 。中医医学认为,失眠多由思虑劳倦、阳不交阴、阴虚火旺、心虚胆怯及胃中不和等所致。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眼科收治70例眼外伤失眠患者,现将辩证施护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眼外伤失眠患者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24~73岁,平均(47±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6(CC-MD-3)的失眠标准;参照《中医护理学》[3]辨证,肝郁化火证21例、痰热内扰证7例、阴虚火旺证19例、心脾两虚证12例、心胆气虚证11例。

1.2  失眠治疗效果评定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表的《中医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定失眠治疗效果。治愈:夜间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兼症消失;有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在3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兼症基本消失;无效:睡眠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2  结果  肝郁化火证21例中治愈 3例、有效 17例、无效1 例;痰热内扰证7例中治愈 2例、有效5 例;阴虚火旺证19例中治愈 4例、有效 12例、无效 3例;心脾两虚证12例中治愈1 例、有效 9例、无效 2例;心胆气虚证11例中治愈1 例、有效 8例、无效 2例 

2  中医辨证施护

2.1  辨证

2.1.1  肝郁化火证  不寐,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依据为患者因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或阳气亢奋,“阳气者,烦劳则张”,肝阳首当其冲,肝阳亢奋,肝火扰动心神,卫气难按其常转入营阴,而不寐。

2.1.2  痰热内扰证  失眠头重,胸闷痰多,嗳气吞酸,恶心口苦,心烦目眩,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依据为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扰动心神而不眠。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2.1.3  阴虚火旺证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腰酸梦遗,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辨证依据为患者因劳倦过度,禀赋不足,导致肾阴不足,阴虚阳亢.阳不入阴,虚热上扰而致心烦不寐。

2.1.4  心脾两虚证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辨证依据为患者因劳心过度,伤心耗血,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脑失所养,而致不寐。

2.1.5  心胆气虚证  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触事易惊,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辨证依据为患者暴受惊骇,心中怵悌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生。胆气虚不能决断,心血亏虚神失所养,难以守舍,发为不寐。

2.2  施护

2.2.1  生活起居护理  病室安静、避免噪杂,舒适卧位。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起居有规律,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给病人准备合适的寝具,枕头质地柔软,被褥宜轻、软、松、保暖、宽大,床要有一定的硬度。睡前避免打扰和刺激病人,指导病人尽量少说话,少思考。晚餐要适量,茶水要控制。睡前可饮热牛奶一杯, 安卧时应熄灯避光,以助快速入眠。如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及阴虚火旺证型的患者居室还宜凉爽;心脾两虚证患者予以决明子枕以助睡眠。

2.2.2  情志护理   中医医学认为本病属心神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恶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护士应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病因、病机、性质。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轻视,也不畏惧恐慌。同时告诉病人治疗和调护具体措施,帮助病人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放下思想包袱,使病人心境坦然,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如肝郁化火证患者应避免生气焦虑,以免使肝郁加重。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指导。在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下棋等,并多与别人接触;心脾两虚证患者可采取移情护理,转移病人注意力,如聆听舒缓的轻音乐,指导做病人放松功,每晚睡前调节呼吸,每15~20分钟,也可做些暗示睡眠的意念,如数数,听单调钟表滴答声等消除病人紧张情绪,使之心境平和助于睡眠;心胆气虚证患者用以情制情法,取思能胜恐之义,帮助患者寻找引起惊恐胆怯的原因,引导其思想恐惧疑虑的虚无性,从中解脱出来,培养勇气以壮胆祛恐。

2.2.3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要吃零食。忌饮浓茶、咖啡及吸烟、饮酒。平时宜多食养血安神的助眠食品,如小麦、黄豆、芝麻、香蕉、山药、牛奶、蜂蜜、桂圆、核桃、大枣、莲藕、百合、酸枣仁、枸杞、银耳等。如肝郁化火证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常食柑橘、金橘,有理气之效;痰热内扰证患者可用合欢皮15g、陈皮10g、沸水泡,加冰糖适量,代茶饮;阴虚火旺证型患者少食油煎肥腻之品。可服枸杞百合粥:枸杞子30g、百合30g、粳米200g,水煮成粥,加入冰糖适量,每次一碗,每日1~2次;心脾两虚证患者忌生冷辛辣肥甘之品。可用补脾枣苡粥:薏苡仁40g、山药40g、红枣50g、粳米250g,水煮成粥,加入冰糖适量,每次一碗,每日1~2次;心胆气虚证患者宜加强营养,可用黄精炖猪肉,以黄精50g、瘦肉200g,葱、姜、食盐、料酒、味精适量,做成菜食用,隔日一次。以上食疗方血糖高者避免加冰糖。

2.2.4  用药护理  根据失眠患者的不同表现辨证施治,用药更有针对性,疗效更显著。护士要告知患者用药的目的及用药注意事项。肝郁化火证患者用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治法,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木通、车前子利小便而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柔肝,甘草和中。可加朱茯神、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痰热内扰证患者用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治法,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中半夏、陈皮、竹茹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化痰;枳实理气和胃降逆;黄连清心泻火。阴虚火旺证患者用滋阴降火,清心安神治法,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黄连、黄芩直折心火;芍药、阿胶、鸡子黄滋养阴血。两方共奏滋阴降火之效。心脾两虚证患者用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治法,代表方为归脾汤加减。方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益气健脾;当归补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行气健脾,使全方补而不滞。心胆气虚证患者用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治法,代表方为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方中人参益心胆之气;茯苓、茯神、远志化痰宁心;龙齿、石菖蒲镇惊开窍宁;酸枣仁养肝、安神、宁心知母泻热除烦;川芎调血安神[5]。

2.2.5  中医特色护理   我科室近年来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开展的较好,使中西医护理相互融合贯通。护士分析病人失眠的相关因素。在操作前应向其讲解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等干预措施缓解失眠的作用,征得其同意并主动配合。在患者入院后第二天行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的治疗及辨证施护。

耳穴埋豆:在耳部取相应的穴位。主穴可取: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神门,心。配穴:肝郁化火型取肝、胆;阴虚火旺型取肝、肾、内分泌;心脾两虚型取脾、胃;心胆气虚型取胆;痰热内扰型取脾、胃、三焦。用纱布为病人清洁耳部皮肤,耳部皮肤有水疱、硬结、破溃、冻伤则不能进行此项操作。用探棒选穴,由上而下选穴,选好穴做好标记,用小镊子夹取一个粘有王不留行籽胶布贴在选好的穴位上,进行按压,力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热感,耳廓表面红晕充血为度。每3~4小时按压1次,睡前30 min增加按压1次,每次1~2分钟,保留3日,3日后选另一侧耳朵进行按压。2次为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中药敷贴:朱砂粉2 g,虚证用酸枣仁末3 g以食醋调成膏状,入睡前清洁穴位局部皮肤,准确选择神门、神阙(脐部),按摩穴位数秒,患者有酸、麻、胀感觉时,将备好的3L敷贴贴上。患者躺下后用示指指端,在敷贴药的神门穴上逐渐向下用力按揉,患者渐有昏昏欲睡感,一般连续按揉15min以上,患者即入睡。晨起去药,入夜再敷,7 d为1个疗程,视病情需要治疗2~3个疗程。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暂停使用。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红疹、瘙痒,予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

3 小结

   中医理论认为,七情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如果过度的精神刺激,则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经络脏腑功能失常等。临床上常见的失眠多由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脾两虚;或抑郁暴怒,肝胆火旺;或饮食不节,胃中不和所致。通过对失眠患者的辨证分型,针对性做好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给药护理、耳穴埋豆及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医特色护理等。能改善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维治.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7. 

[2]王立芳.心理干预对眼外伤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的影响 [J].齐鲁护理杂志,201 l,17(35):102—103.

[3]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20-22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86.

[5]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26-130.


热门期刊